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方案
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方案
“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方案是對照省政府頒布的《浙江省科學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定的重大科技專項主要內容和目標,由我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專項專家組,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而成。根據專項覆蓋的技術領域,生物技術專項實施方案分解為醫藥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新品種選育三個子專項,其中農業新品種選育子專項包括水稻、旱糧和蔬菜、果品、茶葉等10個農業主導產業,實施方案單獨發布。節能環保技術專項,分解為節能技術專項和環保技術兩個子方案。設施農業與精深加工專項分解為設施農業技術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兩個子方案。各專項實施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新能源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以煤和石油為代表的傳統化石能源為人類社會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我國處于快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階段,能源消費量日益攀升。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已成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其中煤炭、原油和天然氣消費量占比分別為70%,17%和4%,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非常嚴重?紤]到我國人口眾多的現狀,化石能源資源嚴重不足,人均石油儲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儲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2。能源不足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積極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解決方案在我國已經達成廣泛的共識。
浙江省人均一次性能源資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隨著浙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能源消費總量逐年增加,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91%以上依靠省外調入和進口。與一次性能源相比,我省具有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在國家將新能源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我省也結合自身情況,充分發揮各種優勢條件,不斷促進我省以各種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的規模擴大和深度發展。2010年全省已建成投產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24.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7%。風力發電量4.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2.0%;全省已建成投產的光伏利用示范項目裝機容量2.9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7倍,累計推廣太陽能熱水器92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5%;全省已建成投產的垃圾焚燒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3.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3%,年發電量約20.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5.7%;沼氣用戶14.4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7240處,年產沼氣1.7億立方米,折合標準煤10.3萬噸。上述數據表明,我省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生產量增長迅速,是能源生產增量的主力軍;此外,在開發利用新能源的同時,催生了新興產業,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行業已經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可再生能源上網緊密相關的智能電網也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進步而快速發展。因此,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和地熱能等新能源以及新能源并網技術,對于我省增加能源供應、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總體目標
“十二五”時期,將在貫徹落實國務院提出的培育發展新能源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指導下,以“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成果為基礎,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并以此為紐帶培養一支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隊伍,著力突破一批核心和關鍵技術,掌握一批產業化技術,開發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本專項擬結合浙江省新能源發展現狀,選擇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熱能、氫能和燃料電池、新能源并網發電、蓄能及多能互補等幾大研究領域進行攻關。通過專項重大、重點項目的實施,到“十二五”時期末,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1.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利用關鍵技術環節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新能源利用關鍵共性技術20項以上,新產品120個以上。專利申報和授權達到100項,其中發明專利60項以上。培養新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發與管理人才等650名以上。
2.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產業,有效增加能源供應,優化能源結構,建設推廣應用示范工程20項,培育重點企業15家,預計實現年新增產值100億元,利稅10億元以上。到2015年,預計全省新能源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及主要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與零部件關鍵技術、大型海上風電場工程技術和裝備研制;
2.高效太陽能光伏、光熱利用技術和低能耗太陽能電池制造技術;
3.生物質能高效轉化及綜合利用技術;
4.水能高效利用和深度開發技術及海洋能利用技術;
5.地熱能利用技術;
6.氫能及燃料電池關鍵技術
7. 新能源并網關鍵技術;
8. 蓄能、多能互補關鍵技術。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熱能、氫能、新能源并網和蓄能等領域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重點項目,以解決新能源利用領域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主要研究領域及攻關方向如下。
1.風能
我省大陸海岸線長,大小島嶼多,風能資源取之不盡,且沿海年平均風速大多在6-7米/秒之間,是開發風能發電資源理想地區,宜重點研究和開發風能發電裝備和風電場技術。
攻關方向:
(1)風能資源特性的分析與評估,包括風資源特性研究,風電場風功率預測研究,短期功率預報和調度;近海風特性和臺風風況模型研究;
(2)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與零部件關鍵技術,主要包括風電機組整機與零部件設計、制造、實驗和運行等技術;獨立變槳、新型傳動系統、先進控制系統、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等技術;
(3)大型海上風電場工程技術,包括海上風電場地質勘探與樁基設計及施工技術,海上風電機組運輸與安裝技術,海上輸變電技術等;
(4)低風速風能利用與分布式風電開發技術。
2.太陽能
針對我省平均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特點,重點研究和開發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基礎材料、器件、設備和裝置,完善相關測試體系,建立太陽能應用示范基地,快速推廣太陽能在我省的應用。
攻關方向:
(1)能源與資源節約的多晶硅和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生產新技術;
(2)多結疊層、薄膜、納米晶、聚光光伏等新型太陽電池制備和應用技術;
(3)大陽能電池生產線及核心組件的制造技術和裝備國產化;
(4)規;柲芄夥l電系統集成和應用示范;
(5)太陽能集熱熱流高效轉換、傳遞和長效儲熱技術;
(6)分布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研發與示范;
(7)太陽能光熱互補技術和智能化建筑光伏一體化系統;
(8)太陽能應用工程現場檢測體系。
3.生物質能
針對浙江省生物質原料的資源特點以及生物質多樣性、分散性的特點,考慮生物質在進行能源化利用過程中進行綜合利用的需求,重點研究生物質能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技術。
攻關方向:
(1)生物質直燃發電核心技術;
(2)生物質氣化制合成氣及合成液體燃料技術;
(3)生物質高效液化制生物油及車用燃油技術;
(4)生物質制取成型燃料、生物炭及其他高附加值產品技術;
(5)油料制生物柴油與綜合利用技術;
(6)微藻生物柴油技術;
(7)纖維素乙醇制備關鍵技術;
(8)餐廚廢棄物聯產生物柴油和車用燃氣技術;
(9)高濃度低能耗沼氣發生技術及沼氣轉化為天然氣技術;
4.水能及海洋能
針對浙江省水能和海洋能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具有一定規模的機電設備制造業,重點研究水能和海洋能高效利用技術。
攻關方向:
(1)水能安全與高效利用技術;
(2)水能開發智能控制與優化運行技術;
(3)海洋能發電利用新技術;
(4)海洋能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與試驗;
(5)水能和海洋能發電裝備關鍵技術。
5.地熱能
針對浙江地理情況特點和地源熱泵技術的日益成熟,重點研究淺表地熱能利用技術。
攻關方向:
(1)高效熱泵技術的研制及產業化;
(2)熱泵技術應用評估指標體系;
(3)熱泵系統應用及優化技術。
6.氫能及燃料電池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具有可儲存、利用過程清潔及作為交通運輸燃料的特點,特別是與燃料電池相結合具有非常廣泛的發展前景。
攻關方向:
(1)大規模高效氫制備技術;
(2)氫的儲存及運輸技術;
(3)先進燃料電池技術;
(4)基于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千瓦級小型熱電聯產系統的開發與示范。
7. 新能源并網
堅強智能電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兼容分布式新能源并網,并網技術也是目前大規模高效開發利用新能源的關鍵技術和核心環節。
攻關方向:
(1)分布式新能源并網發電的功率預測、雙向互動及協調控制技術;
(2)分布式發電與微網控制關鍵技術;
(3)適應分布式新能源并網發電的韌性(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自適應等能力)配電網及其柔性控制裝備與安全穩定控制技術;
(4)包括海上(海島)風電、太陽能光伏電、海流能發電、柴油發電機及海島(海水)抽水蓄能(或其他儲能)等在內的海島多種能源互補(包括并網與孤網)發電安全、穩定與優化控制關鍵技術;
(5)海上(海島)混合能源供電模式與調度關鍵技術等。
8. 蓄能及多能互補
可再生能源具有隨時間變化的特點,通過蓄能及多能互補有望實現平穩供能。
攻關方向:
(1)海水抽水蓄能及飛輪、液流電池、鋰電池、超級電容等互補儲能及新型動力電池儲能關鍵技術;
(2)基于水能的太陽能和風能規;谜{蓄技術;
(3)海島多能互補利用技術的研究和示范。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我省區位優勢明顯,傳統能源資源匱乏束縛了我省的經濟發展態勢,通過新能源技術重大科技專項在“十二五”期間的穩步推進實施,將會高效利用我省豐富的新能源資源,不僅有助于通過新能源產業的實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也有助于改變我省“能源資源小省”的不利情況,實現部分能源的自給,保障我省經濟的較快增長。本專項的實施,致力于縮小我省和國內外在新能源領域的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同時增加我省企業的創新能力,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核心競爭力,并培育出一批龍頭企業和國際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產業體系。通過提升發展風電產業,尤其是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與零部件關鍵技術的突破,有助于利用我省長海岸線帶來的豐富風能資源。大力支持發展光伏產業,改變“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格局,做到原料生產、過程加工和市場培育的整體化提升,將有助于充分利用我省平均日照時間長的優勢。培養發展生物質能利用產業,通過燃燒、氣化、液化等系列技術的攻關,可針對性切合我省生物質資源豐富但多樣性的特點。水能及海洋能的大力研發,將會使得我省的“海洋大省”實現轉變成“海洋能源資源大省”。另外,結合我省的具體新能源現狀,還在地熱能、氫能及燃料電池、新能源并網、蓄能及多能互補等其他新能源技術全面落實實施計劃,使得我省新能源利用呈現多方互補、重點突出的良好態勢,將會積極推動我省“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總戰略的深入實施。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8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6億元,爭取國家資助1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新材料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現或正在發展中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是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導。我國高度重視和支持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把新材料技術列為八大前沿技術之一。
新材料產業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和《浙江省科學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都將新材料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墩憬⌒虏牧袭a業發展規劃(2010-2015)》中提出,力爭到2015年,新材料產業實現年銷售收入超過7000億元,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長25%以上。
我省新材料產業雖然在氟硅材料、塑料、建材等方面有一定優勢和特色,但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相比,在材料的高性能和功能智能化化、綠色制造、工程化及規;、高效利用及循環利用、綜合性能及安全評價等關鍵技術的研發上存在較大差距。新材料產業總體規模偏小、中小企業居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產品不多,產品性能和產業層次相對較低,對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新材料產業的科學規劃和配套政策亟待優化,新材料產業與上下游產業配套及集群化發展急需強化,產業基地、產業帶、產業鏈等建設步伐有待加快,新材料產業面臨的環境、資源和能源瓶頸日趨凸顯,明顯制約了我省新材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專項以《浙江省科學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為指導,抓住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戰略機遇,聚集省內外優勢科技資源,優化研發條件,加快新材料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產品開發,大力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完善和拓展新材料產業鏈,顯著提升我省新材料產業的研發能力、技術水平、產業層次,增強新材料產業對其它產業的帶動作用,為我省新材料及其相關產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總體目標
本專項圍繞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戰略需求,以提升浙江省新材料產業技術水平為目標,著重對高性能功能材料、結構材料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著力突破新材料關鍵共性技術,大力培育新材料產業,加快構建新材料產業鏈(產業帶),加強創新團隊、平臺及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我省新材料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通過專項實施,到“十二五”末,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1.突破新材料高性能化、綠色制造、工程化及規;、高效利用及循環利用、綜合性能及安全評價等關鍵共性技術,掌握高性能結構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能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醫用衛生材料等的生產及應用關鍵技術,確立高性能纖維及產業用紡織材料、儲能及節能材料、發光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氟硅材料、建筑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合金和電子配套材料等產業及其應用技術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提升我省新材料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2.推動新材料產業的上下游及相關產業的聯動,增強我省在新材料產業領域的系統集成和整合能力,拓展我省新材料產業鏈,強化新材料產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打造高水平材料及應用產業聚集區域(產業帶)。
3.倡導“人才-團隊-項目-基地-產業鏈”五位一體建設模式,構建以高技術創新團隊為建設重點的新材料創新體系,加快以新材料基礎創新、資源共享為依托的基地平臺建設,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用互為支撐的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增強我省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優化技術創新條件,提升我省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發水平。
4.在5個新材料領域、43個重點研發方向中實施200余項重大(重點)項目,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或相關應用產品300個以上,申請專利600件以上。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及主要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功能、智能材料設計、制備與應用關鍵技術
光電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新材料、發光材料、分離與吸附材料、生物醫用衛生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智能材料的設計(基礎)、結構和功能可控技術,功能、智能材料的模塊集成化、器件化、多功能化技術,功能、智能材料的工程化、規;a關鍵技術及設備。
2.高性能結構材料設計、生產及應用關鍵技術
輕質、高強、高韌、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及復合化等高性能結構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技術、材料評價技術,高性能結構材料的低成本、綠色制造技術,廢棄材料循環利用及固體廢棄物高值化技術。
3.納米材料制備、工程化及應用技術
納米材料設計與制備新技術、納米材料改性處理及應用技術,納米多功能協同復合技術,納米改性及復合材料的工程化、規;、低成本化生產技術。
4.化工新材料及功能化學品制備及應用技術
含氟聚合物、含硅聚合物、特種氟硅功能化學品、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的關鍵單體、中間體制備及其聚合技術,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制造及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新型精細化學品醫藥中間體和大宗化學品等。
5.重大工程配套關鍵材料生產關鍵技術
重大工程領域中關鍵共性結構材料的制造、加工及應用技術,先進復合材料制備技術,綠色表面工程、再制造技術,服役安全評估技術,配套關鍵材料集成及工程匹配技術。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1.高性能功能、智能材料材料領域
根據我省光電信息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需求,通過材料設計、結構和功能可控技術攻關,發展高性能的光電信息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發光材料、分離與吸附材料等功能、智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的產業化及應用關鍵技術。重點研發方向:硅、壓電、石英等光電晶體材料及其相關產品產業化技術;高耐腐蝕性和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金屬軟磁材料、高性能永磁和低功耗高磁導率軟磁鐵氧體等磁性材料及其相關產品產業化技術;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電池、太陽能光伏等能源材料產業化技術;發光材料、半導體照明及其配套材料產業化技術;新型光纖、光纜、光元器件、液晶等光通訊與顯示關鍵材料產業化技術;介入治療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產品、可生物降解的植入材料、骨和軟骨修復及其它組織工程用材料的制備及應用技術;藥物載體、緩釋控釋材料;新型快速高效診斷材料及試劑、細胞和基因活化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醫療器械用關鍵材料產業化技術;導熱、抗靜電、導電、光電等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分離吸附用多孔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環境友好的新型水處理劑及其它高效水處理材料的制備反應用技術;形狀記憶、自潔凈、表面改性、節能健康等其它功能材料的制備及其產品產業化技術。
2.高性能結構材料領域
根據我省有色金屬、非金屬材料、建材和鋼鐵等傳統產業轉型以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需要,通過材料設計—制造—應用—評價體系攻關,發展高性能合金材料、先進鋼鐵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有機高分子材料等結構材料產業化及應用關鍵技術,開發廢棄材料循環利用技術。重點研發方向:輕質高強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和銅合金的產業化技術;節鎳無鎳不銹鋼、高強鋼、高品質特鋼、稀土鋼等先進鋼鐵材料產業化技術;金屬及合金表面綠色氧化技術和表面環保電鍍技術;密封陶瓷、高性能窯具、低膨脹材料、蜂窩(多孔)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產業化技術;高性能碳纖維、有機纖維、無機纖維、納米及超微纖維等材料制備及其應用產品開發;高強、抗撕裂、自潔高耐候等的柔性結構材料制備及應用產品開發;增強、增韌、阻燃、耐熱、環境友好等工程塑料及其產品制備技術;廢棄產品及材料循環利用及廢棄物基新材料制備技術及產品開發。
3.納米材料領域
根據我省納米材料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需求,通過納米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的攻關,發展納米改性及其復合材料工程化關鍵技術。重點研發方向:專用納米粉體、納米薄膜及涂層材料制備及工程化、產業化技術;納米晶塊體材料、納米陶瓷及金屬材料制備技術;納米材料與器件表征技術與裝備研制;納米材料改造特色支柱產業的應用技術。
4.化工新材料領域
根據我省氟硅、有機硅、工程塑料、纖維等特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通過催化技術、綠色合成技術、復合技術攻關,發展化工新材料的產業化關鍵技術。重點研發方向:功能氟硅化學品設計與制備技術;特種有機氟硅單體、中間體及其高性能聚合物制備技術;新型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等單體、中間體制備及聚合、改性和加工技術;導熱、導電(抗靜電)、光學、磁性、分離或吸收吸附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及新的復合材料的改性技術、自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備技術;高性能產業用紡織材料、特種功能紙、紡織新材料制備及產業化技術;電子化學品、新型橡塑助劑、維生素、新型紡織染整劑、新型安全環保顏料和染料、高性能環境友好型皮革化學品等精細化學品制備及應用技術;醫藥中間體及其綠色制造技術;特色大宗化學品的開發及其制造過程的節能、降耗、減排、非石油基化技術。
5.重大工程配套關鍵材料領域
根據交通、海洋、電力、建筑、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需求,通過配套關鍵材料制備技術攻關,發展重大工程配套高性能材料制造及應用技術。重點研發方向:高鐵等軌道交通及其工程配套關鍵材料制備技術;核電、風電、太陽能及超高壓電力輸送設備用關鍵新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海洋工程用關鍵材料制備及應用產品開發;航空航天用配套關鍵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汽車、船舶等交通工具配套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及國計民生用關鍵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重大工程配套材料綠色制造、再制造、工程匹配、服役安全評估等關鍵技術。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專項實施,實現新材料發展及規劃的頂層設計,在新材料品種、性能、綠色制備技術及器件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顯示度大、產業帶動性強、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引導我省材料產業向功能智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等領域拓展,推動我省材料產業上水平上層次及其相關產業制造過程的綠色化、集約化和規;。充分發揮研發投入的放大器作用,通過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新材料產業的社會投入,為實現《浙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提出的到2015年新材料年銷售收入達到7000億元的目標提供支撐。
通過專項實施,進一步提升新材料創新平臺支撐能力。積極推動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省化工院、浙江加州納米研究院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大學與科研機構成為我省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研發力量、技術支撐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內聯外引和產學研合作,建立若干個研發中心、創新平臺和產業技術聯盟,合力攻克一批共性和關鍵技術,以項目帶動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平臺建設和隊伍建設,增強我省新材料產業的研發資源聚集整合能力,顯著提升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能力。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12.5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10.2億元,爭取國家資助0.5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8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生物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醫藥生物技術)
一、背景和意義
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行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浙江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是事關人民健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發〔2005〕44號文)將“人口與健康”列為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之一, 提出要研制重大新藥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藥、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藥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并完善國家醫藥創制技術平臺,推進重大新藥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要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并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作為發展重點目標之一。為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梢灶A見,我國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市場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十一五”期間,我省醫藥行業總體實現了快速增長,醫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4位,出口占全國20%以上,繼續處于首位,行業經濟效益處全國前列。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機制初步建立;藥物研發平臺、工程中心,產業聯盟等科技創新實體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研發隊伍壯大,素質提高;新產品開發顯成效,專利藥首仿起步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通過“十一五”專項的實施,我省的生物技術(包括生物制藥、化藥、中藥和醫療器械)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塊狀經濟。如浙江貝達藥業的治療非小細胞性肺癌的1.1類新藥“鹽酸?颂婺帷鲍@得新藥證書,另有4個一類新藥獲得臨床批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醫用生物材料研發居國內領先,在醫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藥物載體材料、醫用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醫用縫合材料及粘合劑、體外循環及血液處理設備等方面形成了較大的產業規模。但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突出的問題:與山東、江蘇等兄弟省的行業多項科技、經濟指標差距變大,原料藥向制劑轉型力度不大,制劑產業規模偏;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自主創新和高附加值產品匱乏,原料藥產業的環保、安全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出口產品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新藥先導化合物和藥物藥效評價及安全性早期評價技術等方面差距較大。高端醫療設備被國外知名企業壟斷的局面尚未改變,重大基礎醫療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產品的競爭實力不強。中藥產業發展緩慢。
因此,根據浙江省醫藥行業的發展基礎與特點,“十二五”期間,在重視已有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的基礎上, 建立和完善我省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開發的科技創新體系,以診斷治療重大疾病新藥研制與醫療器械產品開發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突破口,以產學研結合為切入點,實現由仿制為主向創制為主的戰略轉變、原料藥出口為主向制劑出口為主的根本轉變,必將有助于提高浙江省新藥和醫療器械的研發水平、產業化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我省生物醫藥科技與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總體目標
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提高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為目標,以接軌國際為方向,突出自主創新,促進結構優化和產品升級。解決制約我省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發展急需的共性和關鍵技術,構筑符合市場機制的產業化通道和技術平臺,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國內外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發展的趨勢和浙江省的實際情況,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在繼續重視自主創新的同時,其重點在于應用成果的轉化,把“十一五”期間形成的新技術、新產品逐步在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的產業化中得以體現。研發重點放在1類化藥新藥、中藥、基因工程藥物、微生物藥物、抗體藥物、新型疫苗、生物制藥共性關鍵技術、大品種藥物的技術改造以及其它生物技術制品等方面;兼顧中藥保健品的特色優勢,在中藥種植和中藥制藥技術及設備等領域重點突破若干個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符合我國醫療衛生體系、臨床急需的醫學影像設備、檢測和分析儀器、早期診斷與精確治療設備、生物醫用材料和試劑、以及數字化醫療信息系統等重大基礎醫療裝備,形成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培育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和龍頭企業,實現我省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獲得5-6種新藥證書或生產批文,有8-10種以上藥物獲得臨床批件,申請或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0項以上,中藥提取物或中成藥爭取通過美國FDA或歐盟COS認證;開發出5-8個醫療器械產品,申請或獲得SFDA認證和相關臨床批件,實現規;a與推廣示范應用;
2.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為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開發服務的省級技術平臺,建設藥效評價、藥物代謝、安全評價、制劑、藥物質量控制等新藥臨床前研究開發技術平臺, 形成基本滿足新藥創制要求與國際接軌的藥物創新體系;建設產品評估、安全評價和質量控制的醫療產品研究技術平臺,能為全社會提供支撐與服務的我省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體系。
3.培育1-2家上市企業、2-3家科技型龍頭企業、7-8家科技型示范企業;
4.攻克8-10項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研發的共性和關鍵技術。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在“十一五”生物醫藥重大專項實施的基礎上,加強化學藥、生物制藥和中藥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和創新藥物研發平臺建設;重點開展采用新策略、新機理、新技術發現的具有新機制、新結構的創新藥物的臨床前及臨床研究; 重點解決大品種藥物技術改造過程中的發酵技術、生物催化工程技術、分離純化技術、劑型改造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重點開展中藥藥效篩選和配伍、中藥材種植、飲片加工、中成藥質量評價研究,解決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和中藥制藥設備的關鍵技術問題;重點關注療效好、需求量大、市場占有率高或增長潛力大、附加值高的藥物大品種的技術升級, 專利到期藥物大品種的技術再創新; 控緩釋、靶向定位等新制劑和新劑型的研發。針對我國醫療器械發展需求,重點圍繞重大基礎醫療器械與裝備、數字化與個體化醫療工程技術及設備、生物醫用材料與生物診斷技術等三個方向進行技術創新、產品開發以及產業化,研究開發目前主要依賴進口的中高端大型醫學影像和診療關鍵技術、與城鄉社區衛生相適宜的普及型醫療器械技術、醫用生物材料以及面向重大高發疾病的生物診斷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一)化學藥物部分
1.創新藥物研究開發
根據浙江省的特點,重點針對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耐藥性病原菌感染、肺結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其他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發病和常見病,緊密圍繞臨床用藥需求,自主創制一批化學藥物。
重點支持:采用新策略、新機理、新技術發現的具有新機制、新結構的創新藥物研發。重點支持通過新靶點或多靶點、分子靶向或信號網絡機制產生藥效的新化學實體。申報品種必須是1類新藥,優先支持1.1類新藥。
鼓勵具有突出臨床價值或明顯協同作用的固定劑量比例的復方新藥及新制劑研究。
(1)化藥新藥臨床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新結構、新物質、新配方、新制劑(靶向、長效、緩控釋)或新用途等特征的化學藥開展并完成規范、科學的臨床研究。
重點支持在“十一五”已取得臨床批件或Ⅰ、Ⅱ期臨床試驗初步結果較好的新藥。
目標:獲得新藥證書或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提交新藥證書申報資料。
(2)化藥新藥臨床前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對候選藥物開展新穎性、有效性、安全性評估等臨床前研究工作。促進具有專利、成藥性好、可產業化的新藥進入臨床研究。
研究目標: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新藥臨床試驗研究批準文件或受理通知書。
2.化學藥大品種技術改造
重點支持:療效好、需求量大、市場占有率高或增長潛力大、附加值高的化學藥大品種及專利到期藥物大品種的技術升級及技術再創新。
(1)大品種化學藥的技術升級
研究內容:選擇市場需求量大、技術改造需求迫切的化學藥大品種,通過化學藥合成路徑的綠色化改造和設計、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優化提升、有毒有害原科和溶劑的有效替代、膜分離等高效分離技術和產品精制提純技術的采用以及國際先進合成制造技術的吸納,進一步提高藥品質量與標準,切實保證藥物療效和安全性,大幅度降低能耗及“三廢”排放, 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產環境。
研究目標: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審批,形成具有產業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品種。
(2)專利到期藥物大品種技術再創新
研究內容:選擇國內臨床應用急需,出口潛力大的專利到期藥物,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進行生產工藝、質量標準、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研究,按照有關國際標準規范和質量等要求,進行研制并實現產業化。
研究目標:獲得新藥證書,實現產業化。
3.創新藥物研發平臺
結合創新藥物研發的關鍵共性技術及我省新藥研發的實際需求,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建設藥效評價、藥物代謝、安全評價、制劑等新藥臨床前研究開發技術平臺。
(1)臨床前藥效學評價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建立更接近人體疾病發病機理并能精確反映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防治藥物療效的新型藥效學實驗模型;建立與國際接軌和規范要求的藥效評價指標;能夠在藥效學評價中綜合應用先進的平臺技術。
研究目標: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的藥效學評價方法、技術和模型, 完成2個以上符合國際規范和標準的創新藥物的藥效學評價工作。
(2)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藥物代謝動力學與代謝組學整合研究;細胞分子水平的體外藥代動力學高通量篩選與評價技術研究;代謝產物的快速鑒定、活性預測及活性代謝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藥物代謝相互作用的整體和離體研究,臨床藥物相互作用預測;難溶(不溶)藥物和新型藥物釋放系統的體內外代謝動力學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目標:建成符合國際標準、國內領先的能解決創新藥物研究中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與評價等關鍵技術的模型和方法;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技術規范。
(3)藥物安全評價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嚴格按照國際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規范要求,重點開展早期、快速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型的研究;完善與規范毒性病理學實驗技術和診斷技術標準;研究建立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和毒代動力學模型;建立能被國際認可的GLP安全評價與管理系統等。
研究目標:建立符合GLP規范,可對創新藥物進行準確安全性評價的技術平臺。
(4)新制劑研發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包括主動靶向給藥系統,透皮給藥系統,口服緩控釋、速釋給藥系統,粘膜給藥系統,載體給藥系統等;開展藥劑學性質研究、體內外相關性以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給藥新劑型研究。
研究目標:建立釋藥系統技術平臺,研究和完善新型給藥系統技術指標體系, 課題實施期內至少為外單位研制的1-2種藥物提供新制劑和新劑型的技術服務。
4.新藥研發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針對化學藥新藥研究開發、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和新藥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攻克嚴重制約發展的瓶頸技術。力爭突破3-5項制約創新藥物研究開發的關鍵技術,加速新藥創制的進程,有力推動創新藥物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水平。
(1)藥物晶型研究技術
研究內容:規;幬锝Y晶制備新技術研究,藥物晶型質量標準研究,藥物晶型分析技術。
研究目標:解決藥物晶型與其溶解性、穩定性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等藥物特性之間的關系, 提高藥物質量,并在藥物研究中得到應用。
(2)藥物大品種質量控制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生產過程中不同環節質量控制的關鍵技術、以及藥品制劑質量控制的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提高藥物大品種生產質量控制水平,建立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質量標準體系,使質控水平達到同類產品國際標準要求。
(二)生物制藥部分
在研究基因工程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大規模細胞培養技術、生物藥物分離純化技術、制劑技術、臨床診斷技術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和重點地開發以下幾類重要的生物藥物的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和產業化研究,同時開展若干種生物制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力求在新藥創制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制上有新的突破。
1.基因工程藥物和抗體藥物
(1)新型基因工程藥物:包括能明顯延長半衰期有的第二代基因工程藥物,針對治療重大疾病研發出具有良好治療效果的新型基因工程藥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十二五”期間可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或新藥證書,能獲得生產批文,能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的優先資助。
(2)抗體治療藥物:包括G蛋白偶聯受體抗體類藥物、治療腫瘤抗體以及其它新型的治療抗體新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按照1.1類新藥的要求研發的新型抗體類藥物,完成展臨床前和臨床研發工作,十二五期間獲得SFDA臨床批件,并開展部分臨床工作;其他新型抗體藥物應獲得新藥證書。
2.微生物藥物
(1)新型抗生素藥物:采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研制出可治療重大疾病的新型抗生素藥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十二五”期間可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或新藥證書。
(2)抗真菌藥物:利用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技術,篩選得到能夠生產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生產菌種,研制出新型抗真菌治療藥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十二五”期間可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或新藥證書。
(3)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以及抗排斥、免疫調節劑類藥物:采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研制出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完成新型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的生產,提高藥物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獲得原料藥或制劑的新藥證書,產品規;a,可以形成原料藥出口市場,制劑進入臨床使用。
3.新型疫苗
研制各類預防和治療性的新型疫苗,重點開展預防和治療重大疾病的疫苗,包括艾滋病疫苗、手足口病疫苗以及重大傳染病與腫瘤的新型疫苗等,開展相應的研究和產業化工作,包括前期的研發工作、臨床前的工作、臨床試驗、產業化等,對于有希望獲得新藥證書的產品可以優先資助。對于艾滋病疫苗要求在“十二五”期間完成臨床前研究,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對于手足口病疫苗必須獲得SFDA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對于其他重大傳染病與腫瘤的預防和治療性新型疫苗,要求 “十二五”期間能完成臨床前的工作,獲得SFDA臨床證書。
4.共性關鍵技術
(1)生物催化技術與生物化學組合技術:重點選擇3-5種藥物,包括手性藥物、甾體藥物或其它化學合成比較困難的藥物,研究其生物催化技術、生物拆分技術,生物技術和化學合成技術聯用的生物化學組合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或生產批文。
(2)具有生物活性藥物的分離純化技術:研發用于專門分離抗體的新型分離純化技術,用于基因工程藥物的蛋白質復性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結合新藥研發并有可能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或生產批文的將獲優先資助。
(3)哺乳動物細胞高密度無血清培養技術及中試生產技術:研發出新型和高效的哺乳動物細胞高密度無血清培養技術,以及放大技術,結合實際藥物的表達和制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完成中試工藝,結合新藥研發并有可能獲得SFDA的臨床批文或生產批文的將獲優先資助。
(4)代謝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機體功能監測及分子診斷技術:主要針對糖尿病和高血壓,開展疾病代謝組學、患者血清microRNA的分離和鑒定、尿液蛋白質組學等研究。獲得新型的早期機體功能監測及分子診斷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用于實際診斷過程。
5.大品種藥物的技術改造以及其它生物技術制品
(1)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采用微生物細胞培養和酶制備、生物催化、化學合成或其組合技術,完成心腦血管疾病重大治療藥物如他汀類藥物等的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藥品質量、療效和安全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通過SFDA相關審批,形成產業規模,能耗、廢物排放及生產成本等指標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2)抗重癥感染藥物。包括采用微生物細胞培養和酶制備、手性生物催化技術和化學合成組合技術,實現新型抗生素如碳青霉烯類和青霉烯類抗生素藥物母核及其重要手性側鏈的高效合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進一步提高藥品質量、療效和安全性,降低能耗、廢物排放及生產成本,并通過SFDA相關審批。
(3)精神性和神經痛疾病治療藥物。通過手性生物催化及與化學合成耦合技術,選擇新一代需求量大或專利到期的精神性和神經痛疾病治療藥物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藥品質量、療效和安全性,降低能耗、廢物排放及生產成本,通過SFDA相關審批,形成產業規模和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4)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主體研發人源化醫學標準物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生物技術產品鏈,包括醫學計量標準品、校準品和質控品。滿足國家診療體系改革過程中對臨檢結果互認的需求。
(三)中藥部分
1.創新中藥研究開發
重點針對心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及其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病,緊密圍繞用藥需求,自主創制一批中藥新藥。
本方向重點支持:研究基礎好或醫院制劑且療效特色明顯的創新中藥研發。優先支持中藥五類新藥或浙產藥材為主要原料的品種。
(1)中藥新藥臨床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或常見病的中藥開展并完成規范、科學的臨床研究。
重點支持在“十一五”已取得臨床批件或Ⅰ、Ⅱ期臨床試驗初步結果較好的品種。
目標:獲得新藥證書或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提交新藥證書申報資料。
(2)中藥新藥臨床前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重大疾病或常見病候中藥選藥物開展處方、工藝、質控、有效性、安全性等臨床前研究工作。
研究目標:獲得國家新藥臨床批件或受理通知書;申請或獲得授權發明專利。
2.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研究
本方向重點支持:療效特色明顯、需求量大、市場占有率高或增長潛力大的中藥大品種進行二次開發研究。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工藝、劑型改進;處方中貴、稀原料的替代;質量標準提高;優勢特色研究(中醫證候特色、主要藥效強度和相關藥效、藥效物質和作用機制,相關以及藥動學等)。
優先支持年銷售5000萬元以上或以浙產藥材為主要原料的品種。
研究目標:工藝、劑型改進和貴、稀原料替代研究,需獲生產批件;質量標準提高和優勢特色研究,需新增效益或銷售50%以上。
3.中藥材新品種選育、規范化種植和產地初加工研究
本方向重點支持:“浙八味”、 鐵皮石斛、靈芝、金銀花、益母草、雷公藤、薏苡、南方紅豆杉、天臺烏等浙產重要特色中藥材的研究
研究內容:中藥材種質資源收集、整理和評價;新品種(品系)選育、推廣;規范化生產技術研究及應用;產地初加工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
研究目標:育成浙產名優中藥材新品種(新品系)10個并建立相應的繁育及應用體系;研究和集成5-8種浙產重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并推廣應用;中藥材初加工方法創新性改進。
4.中藥制藥設備技術與研制
本方向重點支持:中藥提取、制劑生產過程中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或生產技術改進或提高后急需的設備。
研究內容:揮發性成分收集技術及設備;有機溶媒回收利用技術及設備;中藥新制劑技術及設備;中藥生產過程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及設備;中藥制藥工藝集成技術及設備。
研究目標:技術顯著創新,設備實用價值大,且通過認證并投產。
5.特色中藥保健品研發
本方向重點支持:應用 “浙八味”等浙產名優藥材為主要原料或社會需求特大的新功能產品研發。
研究內容:浙產著名保健品深度開發; 浙產名優藥材保健功能及產品開發;新保健功能方法學研究及產品開發。
研究目標:完成產品研發并獲生產批件。
6.創新中藥研發平臺
結合創新中藥研發的關鍵共性技術及我省中藥新藥研發的實際需求,根據優勢優先的原則,建設中藥藥效篩選和評價、中藥提取和制劑、中藥質量標準和安全性等新藥臨床前研究開發技術平臺。
(1)中藥藥效篩選和評價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制備更接近人體疾病發病機理或顯示中醫證候特色并能較好反映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等中藥療效的藥效學模型;開展中藥特色或與國際接軌和規范要求的藥效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
研究目標:建立有中藥特色或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藥效學評價方法、技術和模型,形成技術平臺, 完成3個以上有中藥特色或符合國際規范和標準的創新藥物的藥效學評價工作。
(2)中藥提取和制劑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充分應用中藥化學等現代技術,開展中藥成分的提取和純化技術研究;適合中藥特點的劑型及現代新劑型應用技術研究;提高藥材利用率、產品標準及療效和節能減排等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建立中藥有效部位純化和特色中藥制劑或新型制劑技術平臺,提供3種以上中藥提取分離和新制劑技術等服務。
(3)中藥質量標準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應用化學和生物等先進技術,開展多個有效成分質控、藥效相關指紋圖譜或生物活性為指標的綜合評價研究;藥材、藥飲片、提取物、制劑一體化質量標準體系研究;制定質量控制技術規程。
研究目標:建立有中藥特色并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中藥質量標準評價方法和指標,形成技術平臺, 制訂3個以上有中藥特色并符合國際規范和標準的創新中藥的質量標準。
(4)中藥安全性評價技術平臺
研究內容:中藥過敏性和早期、快速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型研究;完善與規范毒性病理學實驗和診斷技術;特異、靈敏的病理分析方法和毒代動力學模型研究;有中藥特點和被國際認可的評價、管理系統研究。
研究目標:建立符合GLP規范、具有中藥過敏性或早期、快速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型的技術平臺,完成三個以上創新中藥安全性評價。
7.中藥新藥研發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針對中藥新藥研究開發、中藥大品種技術改造和中藥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攻克嚴重制約發展的瓶頸技術。力爭突破3-5項制約創新中藥研究開發的關鍵技術,加速推動創新中藥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水平。
(1)中藥篩選評價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用于防治發病率高、治療藥物少的重大疾病中藥篩選模型,并能反映中藥特色,且與人體疾病相關性密切的評價體系。
研究目標:建立特色中藥篩選模型,能開展三種以上創新中藥的藥效篩選和評價。
(2)中藥提取物純化和干燥技術
研究內容:中藥提取物高提取率和快速純化,并符合環保和經濟性;中藥提取物高活性、低溫快速干燥等。
研究目標:形成中藥提取物高提取率和快速純化和高活性、低溫快速干燥體系和參數,完成3-5中藥提取物的純化干燥。
(3)中藥質量檢測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中藥特點,開展以中藥活性相關指標為主體的中藥質量檢測研究。
研究目標:建立符合國內或國際規范要求的新的質量標準體系,完成制訂2-3中藥新質量標準。
(4)中藥安全性檢測技術
研究內容:中藥過敏性檢測、早期、快速中藥毒性檢測和毒理學檢測新技術。
研究目標:建立中藥過敏性檢測或早期、快速中藥毒性檢測和毒性檢測新技術,用于2個以上中藥的毒理學檢測。
(四)醫療器械部分
1.醫療器械與設備開發
(1)中高端診療設備及檢測儀器
研究內容:引進并消化吸收國際先進診治設備及相關產品,開展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高端診療設備以及生物醫學檢測儀器的研發。包括大型醫學影像設備、精確化治療和微創手術設備、智能化康復裝置、面向重大疾病快速診斷的生物傳感與生物醫學檢測儀器等。
研究目標:研制開發若干種中高端診療設備和生物醫學檢測儀器,初步形成產業規模。
(2)低成本、普及型醫療器械
研究內容:推進與城鄉社區衛生適宜技術相配套的小型診療、監護、康復器械設備、以及適于中小型醫院的重大高發疾病的預防、檢測、預警醫療儀器的開發。
研究目標:完成若干種適于城鄉社區中小型醫院及家庭使用的醫療儀器、監護和康復設備的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申請SFDA相關批件、爭取實現規;a和推廣示范應用。
2.智能化診療技術
研究內容: 針對若干重大疾病的診療,結合數字化醫院以及醫療信息網絡的建設,開展生物醫學信息數據的挖掘利用和計算機輔助診療技術的研究,開發智能化診療系統或產品。
研究目標:開發出若干重大高發疾病智能化診療系統或產品,并示范應用。
3.醫用材料及生物診斷技術
(1)醫用復合材料及相關制品
研究內容:開發強度高、韌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的復合生物材料。
研究目標:完成3-5種醫用復合材料及相關制品的技術開發,獲得3-4個可以臨床使用的產品。
(2)醫用診斷試劑盒及相關產品
研究內容:面向重大疾病、流行性疾病、常見疾病的快速診斷和精確化治療技術產品的研制以及生物診斷技術和其它高新技術的集成及相關產品的開發。
研究目標:申請SFDA臨床批文和新藥證書,形成產業規模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分析:有望獲得若干個具有知識產權的新藥批件或生產批件,支持的醫療器械品種和技術為市場急需,產品投放市場后將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并出口創匯。
社會效益分析:支持的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為治療重大疾病而服務,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提高重大疾病的治療水平產生較好的作用,所采用的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技術對提高我省的醫療技術具有示范作用。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8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6億元,爭取國家資助1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生物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農業生物技術)
一、背景和意義
農業生物技術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浙江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對于應對世界農業科技革命挑戰,提高我國農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我省的農業現代化進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指出:繼醫藥作為生物技術發展的第一次浪潮之后,全球生物技術發展的第二次浪潮—農業生物技術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已經揭開了蓬勃發展的序幕。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技術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會議中提出“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依靠科學手段、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生物技術列為重點發展的前沿技術!笆晃濉逼陂g,國家把《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梢灶A見,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十一五”期間,通過省重大科技專項“農業生物技術”的實施,我省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和相關產業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新基因資源發掘、植物高效營養、動植物生物反應器、代謝工程育種、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轉基因育種等國家重大生物技術前沿研究課題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從事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企業不斷涌現,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農業生物產業群或基地,使我省的生物技術科研水平及產業發展速度均名列全國前茅。然而,無論是從科研創新前沿的戰略地位,還是從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緊迫要求出發,與發達國家和兄弟省份相比,我省的生物技術總體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源頭創新總體水平不高,各個領域發展不平衡。農業生物技術的某些領域明顯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國際公認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屈指可數。二是相關產業總體規模較小。我省生物技術企業總體規模相對較小,使得最具優勢的民間資本沒有在農業生物技術產業上得到充分發揮。三是研發體系和運轉機制尚不完善。省級專業平臺-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平臺至今仍未建立,大大落后于省內農業科研其它傳統學科,省內從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研究力量沒有形成合力等等。
因此,根據浙江省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基礎與特點,“十二五”期間,在重視已有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的基礎上,圍繞“發展生物技術型現代農業”的總體目標,以技術創制產品,由產品帶動產業,重點圍繞動植物設計育種、農業生物安全、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質能源、農業環境修復等技術及相應產品產業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轉化推廣一批商業化應用生物科技成果,發展壯大一批農業生物科技企業,使我省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成為增長速度快、質量效益好,帶動效應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總體目標
圍繞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迫切需求,加強生物技術集成創新,重點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具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競爭能力的重大產品,顯著提升我省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生物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形成農業生物產業整體布局,使我省成為農業生物技術強省和生物產業大省。在動植物優質種苗、農業藥物與生物制劑、海洋生物技術、農業生物質材料、現代食品生物工程技術等產業科技鏈原始創新能力居全國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育和發展一批農業生物科技企業,重點推進幾個集約化和特色化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基地。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農業新品種分子設計技術
重要動植物品種性狀的分子構成解析、優異性狀多基因聚合技術;動植物品種分子設計的信息系統、品種分子設計工程、品種分子設計的技術體系與驗證。
2.農業生物安全技術
動植物主要病害病快速檢測診斷技術、預警預報技術;農業生物藥物生產的新工藝和后處理技術;農產品微量殘留物的跟蹤溯源和精確快速檢測技術。
3.農業生物制造技術
生物大分子和生物小分子的分離、提取和精制技術;發酵過程與分離耦合技術;新型高效動植物細胞生物反應器的設計、放大和制造技術。生物基材料制造過程的生物合成、化學合成改性及樹脂化、材料加工等關鍵技術。
4.農業生物能源技術
生物燃氣、生物液體燃料新技術;能源微藻育種、規;囵B、生物反應器研制和應用、油脂提取和轉酯化;纖維素類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高生物量能源植物資源培育技術。
5.農業環境生物修復技術
土壤、環境微生物生態研究和宏基因組學技術,工業專用型微生物菌種的創制、篩選鑒定、評價技術;高效降解農藥殘留、重金屬和其它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功能菌株篩選和功能基因改造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
(二)主攻方向
1.農業新品種分子設計技術
以我省水稻、油菜等戰略性產業和畜牧、蔬菜、水產、茶葉、果品等10大農業主導產業的農業動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突破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規;D基因、生物安全檢測和復雜農藝性狀的遺傳解析和改良等關鍵技術,完善轉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性評價體系,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創制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新品質和重點培育的轉基因新品種。同時針對我省特種生物資源,重點開展我省特有重要珍稀藥用真菌資源化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系列產品;發掘和篩選在特殊環境生長、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生物資源,開展人工培育技術研究,建立種苗繁育基地,開發深加工系列產品。研究開發海洋漁業新品種選育繁育和標準化、規;、生態健康養殖關鍵技術,開發水產養殖重大病害監測預報和免疫防治技術,建立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2.農業生物安全技術
開展有害生物對動植物寄主的致病和傳播機制、生物安全監控預警和生物入侵防護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綠色農用生物產品及林木危險性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究;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病原物-寄主間的互作研究,開發新的抗病策略并應用于植物抗病育種;開展重要畜禽病毒的疫病的鑒別診斷和聯合基因診斷,以及流行監測和預警關鍵技術;開展健康種子種苗研究;研制新型高效殺菌劑、廣譜高效殺蟲劑、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劑、農用抗生素;研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生物獸藥;研究建立環境與食品安全風險評價模型以及相應的數據庫;研制安全評價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技術標準。建立食品從田頭到餐桌整個生產、流轉過程中生物威脅相關病原體、污染物溯源技術和檢測體系。
3.農業生物制造技術
重點開展生物制造相關生物過程中宏觀代謝信息和細胞生長環境信息的在線檢測技術、生物過程優化和控制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我省特色與優勢的微生物發酵食品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特色微生物發酵食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利用高效安全動植物生物反應器,解析影響外源基因表達、蛋白后修飾加工的關鍵因素,提高外源活性蛋白(糖蛋白、白蛋白等)的表達效率,開發生產基因工程口服藥物及產業化開發。
4.農業生物能源技術
研究開發生物能源產品制造過程的共性關鍵技術和專用設備;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本低、可工業化生產的生物催化工程技術;開展纖維類生物質燃料乙醇、烴烷醚類燃料等新型液體燃料制備技術研究;開發微生物和藻類油脂的生物柴油綠色生產技術,構建生物質液體燃料產業技術體系;開展生物燃氣高效制備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突破集中型沼氣生產、高質生物燃氣制備關鍵技術與裝備;開展新型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研發、生物質致密成型關鍵技術研究;集成新型能源生物資源定向培育、原料集儲、高效低成本轉化和高質生物燃料產品開發等關鍵技術,構建完善農業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建設生物綜合示范工程。
5.農業環境生物修復技術
開展環境微生物資源化利用,開發環境微生物新的功能基因和新的環境修復農業微生物制劑;開展工程菌構建與改造研究,培育能高效吸附、富集或降解各類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研制復合生物修復劑;研發規;笄蒺B殖和屠宰廢水、廢棄物的微生物處理技術;研發水產養殖中細菌性病害的微生物防控,水質凈化處理和循環利用新技術,建立高密度養殖的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以促進植物生長、培植地力和減輕作物土傳病害為目標,研究開發適合不同類型菌肥、菌根劑和生長調節劑;研究擴大微生物肥料的原料來源,開發利用基于各種生產生活廢料的菌肥及土壤改良劑,推動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產品產業化;開發高性能的水處理絮凝劑、混凝劑等生物技術產品;開發污染物降解生物新品種,促進有害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修復;推進全降解農膜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所選定的專項是根據農業生物技術發展需求和我省實際情況來確定的,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農業生物技術是解決中國農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缺乏、氣候變化災害危機和高能源消耗等一系列嚴重影響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的可靠手段和工具,是推動農業發展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氣候災害頻發。同時,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改革的推進,農業生境污染、農業從業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浙江應發展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和基礎,現代動力裝備為兩翼的生物技術型現代農業。通過科技專題的實施,突破一批生物技術核心技術,研究開發一批生物技術產品和技術系統,培養和造就一批從事技術研發、示范和應用推廣的人才將為推進具有浙江特色生物技術型現代農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5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2.8億元,爭取國家資助1.2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一)發展與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省電子信息及其相關產業發展迅速。集成電路和新型元器件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一批設計企業嶄露頭角,制造領域的重點骨干企業快速成長,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成功實現轉型。網絡通信產業規模增長較快,研究和生產水平不斷提升,經營效益顯著提高,發展亮點不斷涌現,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網絡通信產業基地。物聯網及相關產業起步較早、產業基礎較為扎實,在關鍵技術攻關、新型標識和傳感器件制造、商業化應用開發以及網絡運營服務等方面在國內具有一定領先優勢。嵌入式技術已在電子信息、移動通訊、紡織服裝、先進制造與自動化裝備等產業中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具備產業化基礎。云服務已經從概念走向了實際應用,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云服務模型和架構,已開展了云計算服務應用實踐。
(二)專項設立的意義
1.集成電路和新型元器件領域,浙江省基礎良好,但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同行業的競爭壓力,主要表現在產品技術含量仍然不高,產業層次有待提高;人才缺乏,產業快速發展所面臨的人才支撐矛盾日益突出;專業化生產與產品工藝相對較弱,產業結構有待提升。
2.通信網絡領域,我省總體水平還較低,其產品在種類、產量和產值等方面與國內外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關鍵產品和設備的研制生產科技含量低,產業化水平不高;研發的深度和規模不夠,研究的持續性、系統性不強;成果尚未能滿足生產需求。
3.物聯網與嵌入式系統領域,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主要器件依懶進口,部分核心技術產業化不夠、突破性不夠、規;潭纫膊粔。
4.云計算與高端軟件領域,云計算是可發展成萬億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各國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但我省云計算產業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標志性云計算成功案例尚需培育,關鍵技術與公共平臺的研發與構建不足,相關標準缺失,云服務需豐富,數據安全與信息安全需完善。
綜上所述,以集成電路、通信網絡、物聯網、高端軟件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是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和方向,是我省優先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浙江省科學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的重點支持領域!笆濉逼陂g“新一代網絡信息”重大專項擬圍繞上述四個領域展開,通過專項的實施,將對我省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二.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重大專項,以技術創新向產業化轉化為目標,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大政府推進力度,以企業實施為主導,積極做到:繼續鞏固和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從IP核、IC設計直到產品的產業鏈;培育面向新一代網絡技術的產品及網絡安全系統的研發;通過一系列重大項目,攻克物聯網應用的關鍵技術與配套軟硬件;突破高端軟件難題,保持軟件產品技術和產業規模的國內先進水平。為浙江省“十二五”期間重大經濟建設項目和戰略性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具體指標:
(1)技術創新。培育技術產業聯盟3-5個,組織共性關鍵技術攻關50項,申請或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0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編制與新一代網絡信息高端技術有關的國際標準2-3項,到2015年,基本形成與新一代網絡信息產業發展相匹配的技術支撐體系。
(2)示范應用。安排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項目100項,到2015年,基本構建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體系。
(3)總量規模。到2015年,建設在國內有影響的產業集群3-5個,集聚一批優勢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培育國內行業領軍企業5-10家、規模企業20家,使浙江省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信息與網絡大省。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及主要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重點解決數字音視頻、視頻監控和物聯網等行業應用集成電路和特種工藝芯片相關技術,培育并延伸集成電路產業鏈;以關鍵元器件為突破口,以片式化、微型化、高性能化、無害化為目標,突破材料與生產工藝關鍵技術,形成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與新型電子元器件的產業體系。
為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解決寬帶無線數字通信裝備、衛星通信導航裝備等方向相關核心技術和產業化;圍繞新一代互聯網應用,解決“智慧城市”和“智慧浙江”建設所需網絡產品及網絡安全系統關鍵技術;以光通信產業為基礎和支柱,解決高附加值的高端光通信器件相關技術,解決構建各類支撐信息基礎設施的光通信網絡相關技術;重點開發適合“三網融合”、有線無線相結合、全程全網的中國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技術體系,突破相關核心技術,開發相應設備。
解決物聯網感知層信息獲取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積極培育物聯網終端設備制造商,加快形成物聯網信息感知與傳輸設備制造及技術服務產業集群;圍繞物聯網網絡層數據傳輸、存儲、分析及控制等環節,解決網絡優化等關鍵技術,提升數據傳輸與處理能力;解決面向客戶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系統設計和研發的共性問題,培育一批具備國家行業系統實施資質、滿足重要技術工程準入條件的設備和應用系統集成商;提升制造裝備的數字化改造與IT領域新產品研發能力,以嵌入式技術與傳統產業改造相結合為突破口,重點解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嵌入式系統關鍵技術和產業化。
以云管理、云存儲等云計算相關核心技術和云服務模式研究為目標,重點突破云計算高端軟件相關技術難題,實現重點領域的云計算項目建設與示范應用;構建云計算技術創新體系和面向產業服務、社會服務、智慧城市管理等若干云計算技術服務平臺;解決云計算技術體系中網絡通訊設備、平臺軟件與應用服務等關鍵問題。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期間,本重大專項擬圍繞以下四個重點領域開展攻關工作。
1.集成電路和新型元器件領域
(1)以專用芯片設計為突破口,重點支持物聯網、通信與移動多媒體、數字音視頻、智能電網與新能源、LED與平板顯示、工業控制、醫療電子、信息安全等應用領域的專業芯片設計,支持IP核復用技術和產品。
(2)以新型封裝測試技術為導向,支持球柵陣列(BGA)、針柵陣列(PGA)、芯片級封裝(CSP)、多芯片組件(MCM)、系統級封裝(SIP)等高密度封裝產品及其測試。
(3)以合作交流為載體,支持EDA設計軟件、測試、驗證等公共服務應用。
(4)以共性技術和材料研究為切入口,支持基礎類新型電子元器件。包括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超級電容器、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等共性技術問題。
(5)以應用和產業調整為導向,支持應用類新型電子元器件。包括高亮度LED外延技術、高效LED芯片技術、高效LED的封裝/熒光粉/組件技術;小型、高頻、低能耗、高精度的新型壓電聲波器件和應用組件技術;IGBT管芯設計技術;低成本、高頻段、大容量、高可靠射頻傳感器件和微納傳感器與執行器核心元器件技術;高性能伺服驅動部件和新型執行驅動部件等共性技術問題。
2.通信網絡領域
(1)支持先進的現代通信系統相關技術。包括基于后3G的移動通信技術、LTE技術;基于北斗導航衛星的導航和定位技術;衛星通信系統技術和海上衛星應急通信技術的應用等
(2)支持新一代網絡路由、交換、網關以及網絡安全等技術的應用研究。包括企業級的交換機和路由器產品;用于網絡產品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模塊、軟件;基于下一代通信網絡(NGN)的軟交換軟件與設備的研發;應用于企業網和行業專網的網絡管理軟件技術等;網絡安全技術和產品。
(3)支持光/無線混合寬帶接入網絡技術。包括適應寬帶化、泛在性需求的網絡設備研發、光/無線混合寬帶接入網絡組網技術、超高頻寬帶傳輸技術、相關的儀器儀表和FTTH設備等的研發。
(4)支持廣播電視網絡整合和數字化、雙向化的研究。包括基于下一代廣播網絡(NGB)、數字電視、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等;數字廣播關鍵設備的研發和基于“三網融合”業務的廣電設備等;廣電網絡監測技術、移動IP組播、超低時延編解碼、靜噪抑制技術、網上傳播視聽節目監控技術等。
3.物聯網與嵌入式系統領域
(1)支持信息感知設備和相關核心技術。包括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感知終端設備研發,面向特定應用領域的傳感器部件及其網絡化應用技術,多個傳感器的單芯片集成技術,物聯網傳感器新工藝與產業化等。
(2)支持物聯網信息傳輸、存儲的相關技術。包括大容量數據存儲、高效率傳輸設備及數據壓縮、處理技術,異構網絡之間互聯互通技術和設備,無線傳感網的組網穩定性、測試檢測技術和集成測試驗證技術,特殊聯網方法的構建及相關技術。
(3)支持物聯網相關軟件研發與標準化。包括物聯網應用的嵌入式數據庫管理系統、嵌入式技術、中間件,面向應用領域的異型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控制中間件平臺,系統集成解決方案與標準化研究。
(4)支持物聯網應用的典型示范。根據我省的產業特點和優勢,重點推進物聯網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環境保護、制造過程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培育若干家物聯網產業龍頭企業。
(5)支持嵌入式技術和產品,提高其在傳統產業改造中的作用。包括嵌入式數字化感知音視頻技術,高可靠性的嵌入式感知儀器儀表技術與產業化,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儀表嵌入式平臺技術,特殊領域的嵌入式技術等。
4.云計算與高端軟件領域
(1)支持云計算支撐平臺技術與產品。包括面向云計算的復雜計算環境中系統管理與性能優化技術、云計算安全與云集成技術、海量數據云存儲與共享技術,面向云計算的高性能網絡操作系統與虛擬化技術,基于虛擬機的資源智能感知與優化調度技術,云計算可擴展性和資源負載均衡技術,基于并行計算框架的可靠容錯、高性能云計算技術,綠色云計算技術等。
(2)支持云計算服務平臺技術與產品。包括云服務高效、快速開發平臺與支撐工具產品,支持PaaS、IaaS、SaaS服務的平臺技術與產品,支持彈性需求的云計算服務質量保證與服務管理技術,云服務流程的設計、驗證與優化技術,云服務經濟學建模技術等。
(3)支持云計算技術的應用示范。重點發展面向我省重點行業和戰略性產業、支持智能化社會公共服務和智慧城市的云計算平臺和高端軟件系統,包括面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數字家庭、智慧城市等領域的云計算服務平臺,開展基于云的傳統高端軟件改造與應用示范工程。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專項的實施,可以攻克一批支撐產業發展、引領產業變革、服務相關產業的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核心產品,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保持我省在網絡信息產業領域的國內領先優勢,在全社會形成自主創新的良好風尚。
通過實施專項,可產生良好經濟效益,預計新增產值100億元,新增利稅20億元,培育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新一代網絡信息企業8家以上、超10億元的企業20家以上。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7.5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5.5億元,爭取國家資助0.5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5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高端裝備制造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高端制造產業是指制造業的高端領域,表現為技術上高端、 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的核心部位。 高端制造產業既包括傳統制造業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興產業的高端部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必然成為帶動整個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把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是走創新驅動、內在增長軌道的必然選擇,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重點舉措。我國面對全球競爭加劇,環境資源約束日趨嚴峻和高級人才短缺等挑戰,必須從戰略的高度重視高端裝備制造業,以推動整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更有效地為各領域新興產業提供裝備和服務的保障。浙江省制造業具備相當規模,集聚效應十分明顯,是一個制造業大省。目前我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特種設備制造業等的年產值在8000億左右。發展高端制造業是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一五”期間我省實施的重大機電裝備科技專項,緊緊圍繞制約我省機械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專項實施方案的指導下對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中高檔數控加工設備和特色產業關鍵設備等3個重點研究領域的項目進行立項資助,成功攻克了一批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我省機電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在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研究領域,先后支持了“一百萬噸乙烯裝置用汽輪機開發”、“大型煤化工內壓縮空分裝置關鍵技術開發”、“大型沖擊式水力發電設備開發及關鍵技術研究”等68個項目的研發和產業化。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累計攻克關鍵共性技術150項,申請各類專利254項,其中發明專利103項,已獲得授權專利164項,其中發明專利46項。在中高檔數控加工設備研究領域,先后支持了“五軸聯動高速龍門加工中心”、“CNC汽車車輪旋壓機產業化開發”、“高性能七軸五聯動數控成形磨削機床及關鍵技術研究”、“超臨界汽輪機轉子樅樹型輪槽精密高效加工特種銑刀”、“開發MKC7150×60數控精密剪刃成形磨床系列”、“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的開發”等38個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累計攻克關鍵共性技術89項,申請各類專利257項,其中發明專利95項,已獲得授權專利188項,其中發明專利36項。在特色產業關鍵設備研究領域,先后支持了“全自動液體飲料生產線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鋼筋混泥土鏈鋸切割機研制及產業化”、“收獲倒伏作物型聯合收割機技術的應用與產業化”、“YJKS3型高速經編機研究開發”、“突破綠色壁壘的電動工具關鍵技術研究和開發”等88個項目的研發和產業化。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累計攻克關鍵共性技術201項,申請各類專利559項,其中發明專利144項,已獲得授權專利414項,其中發明專利72項。通過專項的實施,加速創新資源向企業積聚,促進我省裝備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和持續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成果,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示范企業,并為我省機電裝備制造業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雖然“十一五”期間我省機電裝備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還面臨著一些必須充分重視的挑戰和問題。(1)創新能力不強,導致核心競爭力不足,為國家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配套的設計、制造能力不強。我省除工業汽輪機、大型空分裝置等少量裝備的生產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外,絕大部分與國內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2)由于我省制造業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的較低端,所以往往依據客戶提供的產品規格與制造規范進行生產與組裝,在產品設計、品牌經營、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環節投入較少,致使我省制造業在品牌方面競爭力不足。(3)產品能耗高,效率低。我省的制造業整體一直未能擺脫高損耗和低效率的困局,制約著制造業競爭力的提高,傳統制造業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已成為能源消耗的大戶。(4)裝備產品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較低。我省裝備產品的核心控制系統外購的較多,自主開發不足,導致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不高。
二、總體目標
根據浙江省十二五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以建設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為重點,突出培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強產業導向,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實施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與質量控制提升和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整體提升三大工程,構建技術創新、行業支撐、產業配套、品牌服務和要素保障五大體系,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根據我省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重點扶持一批成套設備、單機及關鍵基礎部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成套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積極推動部(套)件集成化、基礎件高端化、鑄鍛件大型化、優勢裝備規;,引領全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根據上述要求,確定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超、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石油及石化裝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設備,大型煤炭及大型露天礦設備,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施工機械,新型紡織機械,新型、大馬力農業裝備,電子、生物和醫藥等高技術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印刷機械,關鍵基礎零部件及大型鑄鍛件等14 個大類產品作為我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制造的重點領域。通過專項重大、重點項目的實施,到“十二五”時期末,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1.建設推廣示范工程30項,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優勢的示范企業150家,培養高端裝備研究、設計和制造的高級人才1500名,提升我省產業集群的機電裝備水平,促進裝備制造業和區域經濟持續發展;
2.年新增產值200億元、實現利稅50億元以上,為在2015年我省實現裝備制造業產值超1.2萬億元、出口交貨值達到3000億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3.突破核心關鍵共性技術15-20項,形成國家標準或草案15項以上,專利申請和授權達到6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0項;形成新產品和新技術200項以上,建立和發展15個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及主要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關鍵裝備設計制造技術。對高端裝備和成套設備的設計方法、制造工藝、可靠性、安全聯鎖等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研究,基本實現部分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的自主設計和制造。
2.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技術。重點研究全壽命周期綠色制造技術,設計和制造過程數字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制造裝備的精密化、高效與智能化技術;研究開發面向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的高性能數控加工裝備。
3.光機電及其應用集成技術。結合我省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研究光機電集成技術及其應用,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產業關鍵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本專項的主要研究領域與攻關方向為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高性能數控化制造裝備及關鍵基礎件及區域特色產業關鍵設備及自動化生產線。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重點項目,以解決高端裝備制造技術領域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1.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
通過對設計方法、制造工藝、可靠性、強化與節能、安全聯鎖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配套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提高我省與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銜接配套的能力。具體包括:大功率動力裝置、清潔高效發電、軌道交通、特大型空分等設備,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余熱鍋爐,極端承壓設備、核電用泵及閥門等核電和油氣儲輸關聯設備,海洋資源勘探、開采與綜合利用先進裝備,大型港口與物流裝備、船舶動力與大型船舶制造,航空航天裝備,超、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石油及石化裝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設備,大型礦山及煤礦綜合采掘設備,大型高效工程施工裝備及關鍵零部件,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重大工業裝備安全控制系統等。
2.高性能數控化制造裝備及關鍵基礎件
重點開發面向制造業的高精度、智能化、復合化的主機設備及關鍵功能部件,主機包括多軸聯動及復合加工機床、高速及高效加工機床、大型精密數控機床等,面向汽車零部件制造需要的高效、高可靠性、柔性自動化生產線等。關鍵功能部件包括高性能數控系統、高速高精度主軸單元、動力刀架、高速換刀機構、高速/ 高精度數控轉臺、精密工具系統等。關鍵基礎件包括大型、高速、精密軸承,高性能、高可靠性液壓件及系統,大型、高參數密封件,高參數齒輪傳動裝置,大型精密模具,高強度緊固件等。
3.特色產業關鍵設備及自動化生產線
圍繞我省區域產業集群的塊狀經濟,運用電子信息、新材料和先進加工工藝等技術,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產業關鍵設備及自動化生產線,積極發展具有特色優勢和潛在技術優勢的裝備產品。重點開發高性能機械基礎件、數控化的紡織裝備、輕工裝備、印刷機械,智能化儀器儀表、數據化醫療儀器與設備,電力傳輸、智能化電閘與工業電器、激光與制導器件、新型、大馬力農業裝備,柔性制造關鍵設備及自動化生產線,面向制造過程的數字化設計、在線檢測、自動化裝配技術,高端裝備及關鍵零部件測試、計量、標準等技術。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浙江能為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配套的主要關鍵設備包括空分設備、汽輪機、余熱鍋爐、成套控制系統等。在大型空分裝置關鍵技術、百萬噸級乙烯裝置驅動用工業汽輪機關鍵技術等方面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該領域內的空白,顯著提升了我省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工業汽輪機制造公司,國內工業汽輪機研究和生產重要基地,也是國內唯一能按用戶的特殊需要,非標準設計制造工業汽輪機的廠家。產品符合API612、NEMA、DIN等國際標準,并躋身于由少數幾家國際著名公司控制的高端產品市場領域。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大型煤化工內壓縮空分裝置關鍵技術開發”項目,該項目依托國家重點大型化工工程項目:大唐國際發電股份在內蒙古多倫縣投產的46萬噸煤基烯烴生成聚丙烯項目,開發成功三套58000m3/h(氧)內壓縮空分設備,在國內空分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杭州鍋爐集團有限公司則是我國大型鍋爐制造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國家余熱鍋爐研究、開發和制造基地。已先后研制、開發、制造了23-256MW燃氣輪機余熱鍋爐、冶金行業余熱鍋爐、燃煤高爐煤氣、水煤漿等燃料的電站鍋爐、新型1000MW及以下大型火電核電配套輔機等,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中控集團的控制系統在打破國外產品在中低端控制系統方面的壟斷后,在中石化煉油主裝置、煤化工等重大項目上獲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PA國際標準。此外,我省還有一大批為國家大工業生產配套的動力設備生產廠家,它們生產的各種流程泵、特種泵在國家大型石化等行業中得到應用。本實施方案建議安排的國家工程和大工業生產中的關鍵裝備既是基于我省現有技術基礎,能夠在短期內實施的項目,同時又可以繼續增強我省在大型空分裝置和大功率動力裝置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優勢,提高我省本地企業的競爭能力。
浙江現已基本具備發展高性能數控化制造裝備及關鍵基礎件的條件。如寧波海天集團年產16000臺精密注塑機,其產量和銷售額長期處中國同行業首位,也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專業生產塑料注射成型機的企業。杭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精密平面磨床制造公司,是臥軸矩臺、立軸矩臺、強力成形、龍門式等四大類磨床產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訂者。恒鋒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繼德國SAACKE、意大利CARBITAL、日本NACHI、SANYO以外第5家具備超臨界汽輪機轉子樅樹型輪槽精密高效加工特種銑刀設計制造能力的廠商,打破了國外刀具廠商在汽輪機行業典型復雜零部件加工領域的壟斷地位,填補了國內空白。在高性能數控化制造裝備的生產領域,浙江企業結合區域塊狀經濟的特點和原有的優勢,繼續在注塑機、磨床、拉床、鋸床等方面保持領先,由于浙江具有產品的上下游鏈條完整等特點,近幾年我省在高性能數控化制造裝備及關鍵功能部件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國內的地位也不斷穩固。通過本專項的實施,針對高性能數控化制造裝備及關鍵基礎件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可以進一步鞏固本省企業的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浙江經濟的特點具有明顯區域塊狀特征,像杭州、金華的汽車零部件、新昌的軸承及軸承生產裝備,溫州的低壓電氣、制鞋及裝備、包裝設備、制藥裝備,黃巖的模具,永康的五金工具等,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形成上下游生產鏈,在該領域占有全國乃至全世界市場的相當份額。浙江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區域特色經濟所支撐。從單元技術來說,也許都不是領先,但是集成以后的技術水平卻非常先進。對具有浙江區域特征的特色產業的關鍵技術和設備,以及與特色產業相符合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開發。對這些產業基地的產品及裝備的技術支持,可以保證浙江經濟繼續引領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10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8.5億元,爭取國家資助0.5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節能環保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節能技術)
一、背景和意義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超過27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50000元,地方財政超過2600億元。全省經濟社會逐步轉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全面小康實現水平達到90%以上。同時,我省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產業層次較低,創新能力不強。
“十一五”以來,浙江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節能降耗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把節能降耗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措施,圍繞“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任務,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認真落實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節能降耗工作,全省能源利用狀況明顯改善,單位GDP能耗從2005年的0.91噸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的0.72噸標準煤,五年累計下降20%以上。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發展將進入加速轉型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節約和污染排放總量約束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傳統增長模式面臨新挑戰。目前,我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平已居全國領先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降低能耗的空間仍然較大。同時,我省產業結構難以在短期內發生較大變化,結構節能貢獻難以有效顯現;高耗能行業節能潛力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難度加大,居民生活用能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幅度,用能需求持續剛性增加。我國從2011年開始將在全國全面開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十二五”期間,我省要全面完成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8%的節能目標,節能減排工作仍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對于保障能源供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應對未來的挑戰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我省未來能源發展和結構調整難得的機遇。近年來,余溫余熱余壓利用技術、高能耗產業節能技術、LED照明等照明新技術、建筑節能新技術等發展迅速,為浙江省推動節能技術進步、加速高能耗產業節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了有力支持。組織實施我省節能重大科技專項,以總能系統的經濟分析為核心,以能量的梯級利用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切入點,緊密結合我省社會經濟發展,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有效整合、集成科技資源,攻克若干急需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的節能技術、節能裝備和節能產品,將有利于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加快建設節能型社會。
二、總體目標
本專項擬圍繞我省“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培育方向的余溫余熱利用、高效照明產品和節能服務等,結合我省節能發展需求,選擇余熱余能余壓利用技術、高能耗行業節能技術、照明節能技術、典型機電產品的節能技術、智能電網的高效輸配電技術、建筑節能技術和綠色建材產品、交通運輸節能技術和其他重要工業領域的節能技術等八個重點研究領域進行攻關。到“十二五”末,通過專項項目的實施,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1.突破余熱余能余壓利用、LED照明、節能機電產品、智能電網高效輸配電、建筑節能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冶金、建材、石化、紡織等高能耗行業節能降耗技術。余熱余能余壓利用、綠色照明、建筑節能等級技術和應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節能技術集成和工程應用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先進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和節能裝備的推廣應用,對浙江省節能降耗的貢獻度達到25%以上。
2.在8個節能技術主要方向實施100多項重大(重點)項目,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節能關鍵共性技術150項以上,新產品200項以上。專利(含軟件著作權)申請和授權達到300項以上,其中發明專利150項以上。培養節能技術與管理人才500名以上。
3.在余熱余能余壓利用、工業節能、照明節能、機電產品節能、智能電網高效輸配電、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等節能重點領域,形成一批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培育重點企業70家以上,建設推廣應用示范工程70項以上。到2015年,預計全省節能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4000億元,年增長率不低于12%。
4.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為依托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以節能技術基礎創新、應用開發和資源共享為核心的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和基地平臺建設,增強我省節能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優化技術創新條件,提升我省節能產業的技術研究和開發水平。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及主要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余熱、余能、余壓利用技術
低溫余熱發電技術;余熱、余能、余壓回收利用技術;
2.高能耗行業節能技術
高效潔凈燃燒技術;金屬冶煉和加工節能技術;傳統建材生產節能技術;紡織印染和化工節能技術;能量利用系統的計量、監測、管理、控制技術;能量系統節能綜合優化技術與服務平臺。
3.照明節能技術
功率型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裝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高效照明光源驅動控制技術與應用。
4.典型機電產品的節能技術
泵、風機、電機、空調、制冷、熱泵等機電產品節能技術;高效率大功率變頻器制備技術與產業化;機電系統節能技術。
5.智能電網的高效傳輸技術及其產品
分布式新能源高效接入技術、柔性輸電技術、先進高效電儲能技術、高效節能型電力裝備、高效電氣開關設備、高效電能轉換裝置。
6.建筑節能技術和綠色建材產品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關鍵和共性技術與集成示范;新建建筑節能關鍵和共性技術與集成示范;綠色建材產品的性能優化與工業化生產技術。
7.交通運輸節能技術
智能交通節能減排技術;交通動力節能減排技術;節能型軌道交通集成優化控制技術。
8.其他重要工業領域的節能技術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1.余熱、余能、余壓利用技術
新型余熱鍋爐技術與應用;低溫余熱發電技術;余熱回用型蓄熱式有機廢氣燃燒技術與關鍵設備;按能量的品位實現能量梯級利用技術;總能系統全工況特性分析與節能綜合優化技術;冷熱電聯產及分布式能源綜合應用技術。
2.高能耗行業節能技術
(1)高效潔凈燃燒技術
煤的高效潔凈燃燒技術和關鍵設備;工業爐窯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技術與關鍵設備。
(2)金屬冶煉和制品加工行業節能技術與裝備
金屬熱處理綜合節能技術及裝備;金屬鍛造綜合節能技術及裝備;金屬冶煉綜合節能技術及裝備。
(3)傳統建材行業節能技術與裝備
水泥配方優化與新型干法水泥窯外分解技術提升與應用;玻璃配方優化與熔窯全氧燃燒等玻璃熔窯節能技術提升與應用;瓷磚等建筑陶瓷減薄技術與燒結工藝優化。
(4)化工、石化行業節能技術與裝備
新型催化劑及反應助劑;超臨界分離和反應等新分離技術和反應技術;新型換熱器和分離器;高效反應和分離內件技術;新型復合加熱真空干燥技術與設備;石化設備優化控制技術;化工過程強化、過程集成和工藝與裝備匹配技術;化工流程工業低溫余熱高效回收利用成套技術;基于安全與節能的高完整性聯鎖技術。
(5)紡織印染行業節能技術與裝備
新型重力熱管、緊湊式換熱器、噴射式、蒸汽壓縮式和吸收式熱泵技術;廢氣與廢水的余熱利用技術;節能型高效數碼噴印技術。
(6)能量利用系統的計量、監測、控制技術
能量利用系統的計量、監測儀器儀表和控制器,節能裝備的綜合性能檢測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集數據采集、計量、診斷、評估、公示、審計和結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節能服務管理平臺或軟件系統。
3.照明節能技術
(1)功率型LED芯片制造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功率型LED芯片的制造技術;大功率LED器件產業化裝備與測試技術。
(2)LED器件封裝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新型白光LED器件設計與制造;功率型LED器件封裝用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功率型LED器件封裝技術及產業化。
(3)LED器件應用關鍵技術及示范
用于通用照明領域的白光LED器件技術;定制化LED照明解決方案及技術。
(4)高效照明光源驅動控制技術
熒光燈、金屬鹵化物燈、無極燈、LED燈等節能照明光源驅動控制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4.典型機電產品的節能技術
(1)電機高效節能技術
高效新穎電機;特種節能電機;高速節能電機等研制及產業化。
(2)功率變換技術
高效功率變流器;節能型牽引裝置;高密度功率變換單元;節能型電力電子變換控制技術
(3)泵、閥和風機節能技術
水源、地源、空氣源熱泵;噴射式熱泵;新能源復合式熱泵;余熱驅動的吸收式熱泵;保壓油泵;空調制冷系統冷凝熱回收利用和蓄冷(熱)技術;泵、閥和風機綜合節能技術。
5.智能電網的高效輸配電技術
節能型分布式電網控制技術;最優潮流優化技術;智能電網高效輸配電監測單元;柔性輸電裝備;高效儲能系統;高效互動技術與裝備;電動汽車等大容量接入系統的電網優化設計;高效電力傳輸裝備;節能型電氣開關設備;高效電能轉換裝備等。
6.建筑節能技術和綠色建材產品
(1)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技術開發及示范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適用技術;既有建筑節能設計及配套施工關鍵技術;既有建筑節能產品及評估體系;建筑全生命周期節能監管體系;基于物聯網的建筑節能監測控制系統和建筑能源管理平臺。
(2)新建建筑節能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示范
夏熱冬冷地區與建筑物同壽命的新型保溫隔熱體系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標準體系的關鍵技術和集成示范。建筑設備節能技術;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節能設計規范、技術標準體系及模擬軟件;建筑節能施工技術及驗收測評標準;復合型圍護結構材料、體系設計、施工和驗收關鍵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與建筑相結合的關鍵技術和集成示范。
(3)綠色低碳建筑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及示范
綠色低碳城市及城鎮規劃、設計關鍵技術;可再生能源區域化建筑應用關鍵技術;綠色低碳建筑關鍵和共性技術集成應用和示范;住宅產業化關鍵技術和集成示范。
(4)綠色建材產品
無機類保溫隔熱砂漿;新型自保溫墻體材料;中空與low-E玻璃;玻璃隔熱涂料;屋頂和外墻隔熱涂料;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等綠色建材產品制備技術與產業化;建筑節能新材料及系統開發;地方特色建材部品化及生產工藝優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以工業廢棄物、粉煤灰、煤矸石、江河湖海泥等為原料新型墻體材料開發和應用技術。
7.交通運輸節能技術
智能交通節能技術;公路、內河交通運輸工具節能技術;電動交通工具節能技術;道路、隧道、服務區、收費站節能減排新技術;道路施工與港口機械節能技術;新穎軌道交通控制技術;高效牽引電機與高效電力牽引裝置;機動車節能與排氣凈化技術;溫拌瀝青鋪路技術;輪胎節能新技術。
8.其他重要工業領域的節能技術
新型節能添加劑和助劑;有效降低工業生產過程能耗的節能技術和裝備;電力(熱電)、造紙、非礦加工、環保等產業的綜合節能技術。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組織實施節能技術重大科技專項,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緊密結合我省社會經濟發展,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在傳統高能耗產業的高效節能以及余熱余壓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在綠色照明、建筑節能、典型機電產品節能和交通運輸節能等方面開發一批顯示度大、產業帶動性明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推動我省節能技術進步、加速高能耗產業的節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專項的實施,將進一步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加快建設節能型社會,為我省“十二五”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8%的節能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專項實施,將有效提升我省節能技術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項目牽引和產學研合作,建立若干個具有行業特色的研發中心、創新平臺和產業技術聯盟,攻克一批共性和關鍵技術,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加快高能耗產業的節能技術開發與應用,有效降低單位GDP能耗,帶動節能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12.5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與地方配套10億元,爭取國家資助0.7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8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環保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環保技術)
一、背景和意義
(一)專項設立背景
“十一五”時期,我省環保技術創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按照《浙江省科技強省建設與“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生態省建設、污染減排等重點工作,組織實施了一大批重大、重點環?蒲许椖,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得到轉化應用。五年來,全省共實施省級各類環保項目近300項,投入財政科研項目經費1.085億元,近20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省部級一等獎,獲得一批發明專利,培養了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省特聘專家和省151人才等一大批環?萍紕撔氯瞬。通過科技創新,有效解決了我省環保事業急需的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顯著提升了環境科技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支撐能力和水平,為推進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完成國家減排任務,改善環境質量作出了積極貢獻!笆晃濉逼陂g,全省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累計削減21.16%,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累計削減18.15%,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5%和15.1%削減目標,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雖然我省“十一五”環保技術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當前不斷深化的污染減排、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仍顯不足。一是環保技術創新能力與我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迫切需求仍有較大差距,污染治理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總體上運行成本高、成套化程度低,一些應用基礎性技術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二是在復雜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污水脫氮除磷、污泥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置、煙氣脫硝、惡臭氣體控制、CO2捕集及其他溫室氣體減排、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重金屬污染防治和農業農村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有待提高;三是環?蒲芯C合實力尚需加強,環保技術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科研核心人才和學科帶頭人仍偏少,環保技術創新缺乏合力,科技創新載體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升,資金、人力的投入和企業研發機構偏少,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缺少核心技術和產品;五是相對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環?萍纪度肴燥@不足,環保技術具有公益性,更需要政府投入,尤其是一些環保重點關鍵技術,急需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基礎性和原創性科研工作投入亟待加強。
(二)實施需求分析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階段。環保技術的發展已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環境資源對環保技術的需求!笆濉逼陂g,我省將進一步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步強化環境質量的改善。當前,我省八大流域部分河段和平原河網水質狀況不容樂觀,主要湖庫以及城市內的小型景觀水體由于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大量輸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灰霾天氣頻發,酸雨污染仍較嚴重。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深入推進和經濟持續增長,我省環境容量有限、環境承載力不足和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瓶頸制約等問題更加凸顯,迫切需要開展各類污染減排、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研究。
推進科技減排,控制污染物總量對環保技術的需求!笆濉逼陂g,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顯著上升,而國家將進一步提高減排要求。面對減排空間的進一步收窄和減排潛力的不斷趨弱,減排難度將持續增加,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COD和氨氮減排技術、脫硫脫硝技術的研發力度,以科技推進減排工作的持續深入。
減少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對環境科技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常規污染與新型污染并存,各種污染因子的疊加影響,環境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環境風險問題增加,環境污染事故仍處于易發多發階段,迫切需要研究環境污染源頭預防、高效治理和全過程控制的科學技術。同時,加強環境風險監控與預警,重大污染事故應急響應等技術研究。
發展環保產業,提高產業化水平對環境科技的需求!笆濉逼陂g,我省已將環保產業列入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需要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合作,重點加強各類污染防治技術和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著力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強技術示范和推廣,提高環保裝備成套化水平,促進全省環保產業的發展。
二、總體目標
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民生為出發點,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提升環保產業水平為重點,加強環保技術研發,著力突破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技術集成與裝備研發等技術瓶頸,顯著提升全省環保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培育造就一批環保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技術骨干隊伍,為完成國家減排任務、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突破一批關鍵、共性和核心技術。通過實施一批重大、重點環保技術項目,攻克100項關鍵、共性和核心技術,力爭在污染物總量減排、污水處理廠污泥綜合處置等關鍵技術與裝備方面獲得重大突破,農田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湖庫富營養化水域生態系統修復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環保技術集成和工程設計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200項以上。
(三)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環保適用技術示范工程。結合省重大重點科技專項的實施,以及關鍵、共性和核心技術的研究,建設一批相應的示范工程,為推廣應用創造條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四)造就一批環保技術人才隊伍。培養一批環保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研發技術骨干,提升一批環保技術創新團隊的建設水平,著力培育若干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國內一流的創新團隊。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水污染綜合防治技術
圍繞污染減排、水質安全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以實現COD和氨氮減排、廢水治理、飲用水廠提標為最緊迫任務。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示范性的廢水綜合治理與再生利用、飲用水安全保障等關鍵共性技術,并在典型區域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控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水環境污染與生態健康風險,保障飲用水質的健康安全。
重點行業廢水處理與再生利用技術。圍繞造紙、印染、制革、電鍍、醫藥、化工、含鉛蓄電池等重點行業廢水水量大、毒性高、鹽分高、難生物降解的特點,以實現廢水無害化處理和再生利用為目標,重點研究上述行業廢水的水質毒性和生態健康風險,提出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降低廢水水質風險的有效技術方法;研究開發高效的廢水預處理、生物強化處理以及廢水深度處理的新材料、新技術與成套裝備,促進COD、氮磷和重金屬的減排,提高廢水再生利用率,減少廢水排放量。加強適用于企業廢水處理工程改造的集約化、模塊化設備的研發。
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技術。針對我省城鎮污水處理廠在提標改造過程中遇到的進水水量和水質難控制,以及脫氮除磷過程中運行費用高的問題,以促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后穩定運行為目標,研究通過技術改造提升既有工藝技術處理性能的有效方法;開發促進難降解COD和氨氮穩定達標的深度二級生化處理新技術與新工藝;探索入網企業水量水質的有效監控手段、監管模式以及管網的科學化控制管理技術,提高污水廠對進水水量和水質的可控性。
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圍繞我省飲用水水源微污染日益嚴重,飲用水水質標準提高后很多水廠面臨提標改造的難題,以及廣大群眾對優質、健康飲用水的需求,以保障城市和農村飲用水安全為最終目標,從水源保護與修復、凈水材料與工程技術提升、消毒技術提升和管網安全輸配四個環節開展關鍵技術研發,進行集成創新,最終形成適合城市飲用水廠提標改造、農村飲用水安全處理、以及直飲水供給的新技術和新裝備,并針對區域性的有毒有害特殊污染物提供有效的凈水技術儲備。
2.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技術
結合我省“十二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減排和環境質量目標,以及溫室氣體減排的工作任務,開展先進高效的針對各個重點行業的大氣多污染物聯合控制技術、資源回收型污染控制技術、新型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和設備、氣象與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研究等,通過綜合集成和應用示范,提升我省大氣污染控制的技術水平,促進我省大氣污染防治由單項治理向綜合治理和資源化方向發展。
燃煤電廠煙氣污染控制技術。針對燃煤電廠燃煤的特點、煤種變化、負荷變化等復雜多變工況,以及燃煤煙氣多種污染物排放特征,重點開展基于現有濕法脫硫工藝中其他污染物協同控制研究;通過消化吸收引進高溫選擇性催化還原(SCR)技術,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SCR催化劑及國產化設備;開發高性能復合微細粒子(PM10、PM2.5)控制技術,并研制關鍵設備;研究高效吸收/吸附材料,開發高效、低成本、操作方便的CO2捕集和綜合利用技術。
工業爐窯煙氣污染控制技術。根據我國工業爐窯負荷變化大、煤種變化大、熱效率低,以及煙氣溫度低、煙氣污染物成分復雜等特點,考慮污染物控制工藝的經濟性,重點開發針對工業爐窯的多污染物(NOx、SO2、汞等)聯合控制工藝,實現煙氣污染物高效經濟脫除;重點開發工業爐窯低溫SCR脫硝催化劑和成型工藝;研究適應性強的工業爐窯低溫燃燒和SNCR煙氣脫硝技術與裝備;研究利用電石渣等工業廢料進行煙氣脫硫的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冶煉爐、礦熱爐和水泥爐窯等爐窯煙氣溫度高、變化大的特點,研究開發高溫除塵和脫硫脫銷技術與設備。
有毒有害廢氣污染凈化技術。針對化工、制藥、建材等典型行業廢氣成分復雜、排放源多的特點,開展低濃度VOCs的催化氧化技術,重點突破催化劑熱穩定性差和易失活的問題;對中、高濃度的VOCs,開發高效吸收、吸附材料,實現有用成分回收及資源化。研究多種VOCs組分在氧化過程的相互影響規律,開發多功能催化劑,實現多種污染物低溫協同脫除。開展惡臭有害廢氣生物凈化技術,重點攻克低水溶性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和廢氣深度處理問題,開發特效生物菌劑,研究與生物降解相匹配的預處理技術或耦合工藝,優化系統內污染物的氣、液、固相傳質與生化反應過程。開發工業廢氣中二噁英和重金屬排放控制技術。
3.固體廢物與土壤污染防治技術
針對我省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我省的迫切需求,通過研發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技術及土壤修復技術體系,提出固體廢物與土壤污染防治方法。在全省大中型工業、市政、農業等領域重點開展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處置技術及裝備,以及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及裝備等研究。
固體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處置技術。研究開發應用前景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污泥處理處置新技術裝備、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源頭減量化技術與土地利用、制活性炭等先進技術。 研究“城市礦產”、副產石膏、河道淤泥與市政建設泥漿等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及二次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生活垃圾焚燒飛灰、重點行業工業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處置技術及裝備。研究生活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化技術,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新工藝及新裝備,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及焚燒廠瀝濾液的污染治理適用技術,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等重點源的CO2、CH4和NOx等溫室氣體的源頭減排技術。研究農林牧副漁業固體廢物快速脫水、高效除臭發酵處理及資源化高值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
土壤污染控制技術。通過揭示典型流域、重點區域土壤污染形成機理,研究土壤重金屬、有毒有害有機物單一或復合污染的生態效應、原位或異位修復技術、動植物和微生物的聯合修復技術、物理化學和其他新修復技術,重點研究工業污染場地物化修復關鍵技術與設備、農田土壤強化生物修復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究重點區域土壤污染機理、防治與修復技術及監控管理系統;研究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過程與規律,污染土壤及污染地下水的聯合修復技術。
4.流域/區域污染控制與環境質量改善技術
針對流域水環境、區域大氣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存在的問題,系統開展環境污染特征與綜合治理研究,建立流域、區域多種類污染源綜合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環境質量的科技支撐能力。
流域污染控制與環境質量改善技術。針對我省八大流域水環境污染問題,重點研究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與水生態安全分析技術;研究流域污染綜合控制分級分區管理技術,提出流域污染目標負荷管理和區域系統控制方案;研究改善河道自然水體生態系統的原位強化凈化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流域水生態健康生態系統構建與修復技術。
湖、庫富營養化綜合防控技術。針對主要湖庫富營養化突出、生態失衡、藍藻頻發等問題,重點研究流域湖、庫藻類暴發機理與預警系統構建技術;以規;鷳B重建和營養鹽轉移為目標,開展湖庫濱岸帶富營養化水域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研究藻類綜合控制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濕地健康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與保育技術。
農業農村污染綜合治理技術。以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目標,重點研發規;笄菟a養殖廢水達標處理與固體廢棄物高效安全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種植業農田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建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氮磷污染的生物生態凈化成套技術;為提高農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降低投資與運行成本,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高效低耗處理與資源化技術和設備成套化開發。
氣象、氣候變化應對與區域污染控制技術。為應對氣象與氣候變化,遏制區域環境污染日趨嚴峻的形勢,研究氣象監測技術與設備、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與監測技術、固碳增匯與低碳技術集成與示范、重點防控區重金屬污染綜合控制技術;研究區域大氣污染輸送、轉化機制與綜合控制與環境質量改善技術;研究生態城市建設與生態修復技術。
5.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技術
開展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科技創新是推進重點行業技術升級與結構優化,帶動區域資源優化配置與發展模式轉變,支撐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實現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根本性轉變,以及應對全球綠色經濟快速發展挑戰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開展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和重點行業清潔生產研究,對實現污染物源頭控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技術。以大型石化及精細化工、食品精深加工、現代醫藥、新型特種造紙、金屬深加工及制品等產業集聚區為重點,研發區域大尺度層面多產業生態鏈接關鍵技術,園區間循環經濟動靜脈產業耦合和共生構建關鍵技術,園區生態化發展關鍵技術,形成區域生態產業系統;同時研發面向環境管理服務的決策支撐體系,支撐產業集聚區的技術升級與結構優化。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開展印染、造紙、電鍍、鉛蓄電池、冶煉等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強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集成的開發和應用。開展推動化工、制藥、建材等重點行業技術升級的綠色技術開發和應用,重點研究無毒低毒溶劑和催化劑替代工藝,加強綠色技術與新裝備的集成開發和應用。
6.環境監測、預警與應急保障技術
我省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突發環境事件仍然處于高發期,迫切需要拓展環境監控的內容和手段,加強環境預警與應急保障技術和裝備研發,從而推進環境管理和風險防范能力的全面提升。
環境和污染源監測、監控系統和儀器裝備。加強既有環境和污染源在線監測儀器在我省的適用性研究,改進優化核心單元和部件,以提高自動在線監測儀器的運行率和數據準確性。研究開發特殊污染物和水質綜合毒性的新型快速檢測或在線監測技術、儀器設備和功能試劑,提高檢測效率和在線監控能力。研究大氣污染和流域、湖庫衛星遙感監測技術。
預警技術和儀器裝備。研究飲用水水源污染和藍藻水華預警技術與設備,研究空氣質量預警技術與設備。研究環境污染事故的現場快速應急監測技術和便攜式儀器設備。優化環境輻射連續監測系統監測技術,加強核爆和核泄漏應急監測、核設施預警監測和突發核事故應急監測等涉核活動監測技術研究。
(二)主攻方向
1.重點行業廢水處理與再生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
(1)造紙、印染、制革、電鍍、醫藥、化工、石化等重點行業廢水的高效深度處理與再生利用技術和設備;
(2)廢水中重金屬污染綜合控制技術與裝備;
(3)廢水中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的水質風險與控制技術。
2.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減排關鍵技術
(1)入網企業排放水量和水質管理與調控技術;
(2)城鎮污水處理廠難降解COD的深度處理和氨氮的穩定去除技術;
(3)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高效、低耗脫氮除磷技術;
(4)城鎮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技術。
3.飲用水安全保障與提標技術
(1)受污染水源的水質改善與修復技術;
(2)集中式飲用水廠的提標創新技術與裝備和飲用水安全消毒方法與消毒副產物的控制技術;
(3)村鎮飲用水安全處理技術與設備。
4.燃煤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關鍵技術
(1)高效、穩定的資源化脫硫關鍵技術與設備;
(2)基于主流脫硫工藝的SO2、NOx和Hg等多污染物聯合控制關鍵技術;
(3)濕法脫硫脫汞協同控制技術。
5.工業爐窯煙氣脫硝技術
(1)適應工業爐窯煙氣特點的低溫SCR催化劑核心配方、制備與成型技術;
(2)低溫SCR脫硝工藝集成技術;
(3)SNCR脫硝工藝集成技術。
6.有毒有害廢氣處理技術
(1)復合微細粒子(PM10、PM2.5)高效控制技術;
(2)VOCs的催化氧化技術與設備;
(3)中高濃度有機廢氣回收利用技術;
(4)垃圾焚燒煙氣高溫除塵脫酸一體化技術;
(5)惡臭氣體污染控制技術;
(6)餐飲業油煙廢氣高效凈化技術。
7.污泥處理處置新技術及裝備
(1)節能減排型污泥處理處置一體化技術及設備;
(2)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土地利用及次生污染防控技術;
(3)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設備;
(4)工業爐窯對污泥的協同焚燒處理技術及裝備。
8.重點行業工業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
(1)醫藥、化工行業固態和液態危險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處置技術;
(2)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穩定化、資源化綜合處置技術及裝備;
(3)含鉻、鉛、銅、鋅等重金屬固體廢渣綜合處置技術與裝備;
(4)廢舊電子電器及拆解殘余垃圾的資源化處理處置技術;
(5)各種石膏類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
(6)生物加工行業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及高值利用技術。
9.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新工藝及新裝備
(1)生活垃圾分類、分選及回收等成套設備;
(2)城市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及裝備;
(3)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及焚燒廠瀝濾液節能型污染控制技術及裝備;
10.土壤污染修復關鍵技術
(1)重金屬和有毒有害有機物等污染土壤修復技術;
(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聯合修復技術及裝備;
(3)土壤污染風險及修復評估技術。
11.流域水污染控制與質量改善關鍵技術
(1)流域、濕地水生態健康與水生態安全系統構建與修復技術;
(2)流域、湖庫藻類暴發機理、預警系統構建、控制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3)河道原位強化凈化與生態修復技術。
12.氣象、氣候變化應對與區域大氣污染控制關鍵技術
(1)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關鍵技術;
(2)氣象與氣候變化監測、評估技術與裝備;
(3)溫室氣體減排和二氧化碳捕集、固碳、資源化和封存技術;
(4)后酸雨時期酸雨污染機理研究和控制技術。
13.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技術
(1)養殖業廢水達標處理、廢棄物資源化高值處理及循環利用技術與裝備;
(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優化關鍵技術;
(3)農田面源污染控制技術;
(4)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與能源化技術和成套裝備。
14.循環經濟技術
(1)產業集聚區及產業鏈循環經濟構建技術;
(2)企業或企業集團內部循環經濟構建技術;
(3)再生金屬資源高效清潔循環利用技術;
(4)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發展決策支撐技術。
15.環境清潔技術
(1)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工藝及裝備;
(2)環境功能型助劑與材料;
(3)交通運輸工具等移動源排放凈化技術;
(4)環境放射性污染物防治技術;
16.環境監測與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
(1)基于物聯網的環境監測、預警與處置技術;
(2)智能化的環境傳感器與遙感探測設備
(3)環境監測與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
(4)既有環境和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性能提升技術;
(5)湖庫藍藻水華及飲用水源污染預警技術與應急處理技術;
(6)核設施和環境輻射的監測技術與設備;
(7)環境污染事故現場快速應急監測技術和便攜式儀器設備。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十二五”期間,按照本實施方案的計劃,擬在水污染綜合防治、氣污染綜合防治、固體廢物與土壤污染防治、流域/區域污染控制與環境質量改善技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技術和應急保障技術等重點領域著力突一批急需解決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培育造就一批環保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技術骨干隊伍,力爭在污染物總量減排、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等關鍵技術與裝備方面獲得重大突破,農田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湖庫富營養化水域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環保技術集成和工程設計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較大提升全省環保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通過示范工程建設,優化適用技術,全面促進專業化、規;沫h保裝備制造企業及環保服務企業的成長,為污染物減排、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為全面完成國家“十二五”下達給我省的減排任務,實現環保產業年銷售收入6500億元,保持我省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做出積極貢獻,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10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與地方配套7.8億元,爭取國家資助1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2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迫于石油資源緊缺和空氣污染嚴重雙重壓力,世界汽車工業正面臨動力系統轉型的重要時期,各個汽車大國紛紛加大了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的投入力度,高度一致地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型新興產業加以重點培育和發展,我國也不例外!笆濉币詠,我國政府通過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持續給予了較大力度的支持,顯著推動了相關技術的進步。目前,動力電池、永磁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純電動汽車小批量示范運行已在特定區域展開,混合動力汽車已經開始規;瘧,燃料電池汽車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部分成果已經獲得示范驗證。截至2011年6月,國內累計超過15000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投入運行。
我省是國內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大省,零部件生產規模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整車生產的自主品牌優勢日益增強!笆晃濉逼陂g,我省實施了“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技術”重大科技專項,在整車產品開發、關鍵零部件總成結構材料和工藝創新、電子技術應用等重點研究領域進行立項資助,突破了一批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我省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對我省自主品牌整車產品的發展和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重大專項的實施也帶動了我省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吉利汽車、眾泰汽車、青年汽車等整車生產企業以及萬向集團等零部件生產企業開展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研發都得到了省重大科技專項的資助,在整車集成、電池、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了一批專利,其中發明專利近百項。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培育和發展,2010年11月,省政府發布了“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明確提出了“以打造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先導區與推廣應用示范區為目標,按照‘逐步推進、整零并重、自主創新’的發展思路,以混合動力、純電動兩大系列整車及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為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扶持一批重點骨干企業集聚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初步建立以‘自主創新、自有品牌’為特色的浙江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的總體發展思路,并且明確提出了這一階段的產業發展目標。
從總體上講,我省作為國內啟動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應用較早的地區之一,在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消費市場培育、公用設施建設等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但是,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和市場實際需求相比,我。òㄎ覈┰谛履茉窜囆驼蜷_發、節能與輕量化、動力電池循環壽命和批量生產一致性、整車電氣安全可靠性等技術和性能指標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電極、電解質和隔膜等關鍵材料的對外依存度還很高,公共設施建設和運營模式探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對我省在全國乃至全球新一輪汽車產業競爭中的地位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省設立“十二五”新能源汽車技術重大科技專項,鼓勵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攻關,這對我省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總體目標
1. 在整車制造及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領域掌握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20項以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新產品和新技術200項以上,專利申請和授權200項以上,其中發明專利100項以上。
2. 建立和發展2個左右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培育30家左右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優勢的示范企業,培養創新型高級專業人才500名以上,帶動產業集聚發展。全省新能源整車產值達到100 億元以上,關鍵零部件產值達到200 億元以上。
3. 結合浙江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工作,在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建立若干個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與測試分析中心,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資源共享支撐。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體系。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及主要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車用電驅動動力及輔助系統關鍵技術
我省以純電動汽車為主導的新能源汽車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主要關鍵技術均取得重大進展,電機、電池和電控三大關鍵技術初步達到了試運行的基本功能需求。但是,電池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和批量生產一致性等性能指標尚不能滿足大規模商業化要求,電池隔膜、電解質等關鍵材料尚需要進行國產化技術攻關,電池管理系統需要升級,電氣安全性亟待提高,電機輸出特性、功率密度、效率和電磁兼容等關鍵技術制約了整車性能的提高,電機驅動控制器的性能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完善。此外,為了適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配套需求,提升整車經濟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等性能,還需要對制動、轉向和空調等系統的電氣化總成的產業化技術進行攻關。
以上關鍵技術的突破將帶動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產品的技術提升,為提高純電動汽車整車綜合性能、延長續航里程、降低制造成本提供核心技術支持。
2.新能源汽車多車型整車開發技術
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生事物,現有各種技術均存在局限性,多車型均衡發展可以取長補短,加快示范推廣進程,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目前,我省自主開發的新能源汽車以純電動乘用車為主,而且都是基于傳統燃油汽車的總體架構,動力性、經濟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指標急需提升,其中整車材料結構的輕量化開發技術還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增程式純電動轎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和全新結構小型純電動轎車產品技術尚待發展;混合動力客車的開發生產尚屬起步階段,其動力總成系統的國產化還有大量的技術攻關工作。
上述關鍵技術的突破將明顯推進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升整車企業在產業技術領域和市場推廣應用中的競爭力。
3.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產業化基礎平臺技術
進入“十二五”后,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技術攻關已從前期的基本功能實現發展到了產品技術性能和性價比等指標大幅提升的階段,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產業化和商業化運行的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無論是零部件產品還是整車產品,其性能尤其是安全性能的測試分析與評價體系都還很不完善,我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更是缺失本土專業科研單位和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撐;新能源汽車在全省范圍內的示范運行模式和對策研究還沒有啟動,這些對于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產業在我省的培育和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制約作用。因此,專項擬圍繞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材料與器件的電氣安全性與可靠性,動力電池總成和電機及驅動控制器總成性能等重要項目開展測試分析與評價技術研究,構建公共的測試分析平臺,同時進一步加強商業化示范運行模式與技術關聯性問題的研究,加強新能源動汽車示范運行信息監控與管理技術的研究,為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產業化和商業化運行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持。
4.下一代新能源汽車儲備技術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已基本清楚,一些制約產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技術需要通過下一代技術研究加以突破和解決,主要包括下一代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和驅動系統關鍵技術,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等。
專項擬開展這些前瞻性技術研究,旨在推動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培育和發展過程中搶占技術制高點,補充發展后勁。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專項的實施擬在以下重點領域和研究方向開展技術攻關:
1. 純電驅動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技術攻關
主要包括:
動力電池大規模產業化技術攻關,車用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純電動汽車轉向/制動/空調電氣化總成關鍵技術研究,動力電池(含超級電容器)總成、電機與驅動控制器總成綜合性能測試分析技術及裝備開發,車載充電機及相關基礎設施關鍵設備開發、純電動汽車商業化運行模式與產品技術特征關聯性研究等。
在本研究領域擬開展以下主要課題群的項目組織和實施:
(1)動力電池大規模產業化技術攻關(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大規模國產化技術攻關)
(2)車用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技術攻關
(3)純電動汽車轉向/制動/空調電氣化總成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攻關
(4)電動汽車輕量化技術
(5)電動汽車車載信息系統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關鍵技術
(6)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安全可靠性試驗技術及裝備開發
(7)充電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
(8)新能源汽車商業化示范運行模式與關鍵技術對策研究
2. 新能源汽車整車產品集成開發技術
主要包括:
乘用車產品領域主要圍繞純電動乘用車、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全新結構小型純電動乘用車四個產品方向開展技術攻關,重點研究新構架車型的整車正向設計開發,一體化底盤和車身輕量化,動力傳統系統匹配與優化,整車控制與能量管理,整車電氣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與環境適應性等重大技術問題。
客車/專用車產品領域主要圍繞混合動力客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及純電動客車/專用車方向開展技術攻關,重點研究混合動力系統構型,動力總成一體化,專用發動機和變速器,整車與動力系統匹配與優化,機電耦合裝置,整車綜合能量管理,整車試驗與測試分析評價,整車電氣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與環境適應性等重大技術問題。
在本研究領域擬開展以下主要課題群的項目組織和實施:
(1)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攻關
(2)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攻關
(3)全新結構小型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攻關
(4)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技術攻關
(5)混合動力客車/專用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技術攻關
(6)純電動客車/專用車動力系統平臺技術攻關
3. 下一代純電驅動汽車關鍵技術
主要包括:下一代動力電池和純電驅動系統關鍵技術,整車控制系統與智能駕駛系統平臺技術,燃料電池及控制系統,車載儲氫與高壓加注關鍵技術及裝備等。
在本研究領域擬設立“下一代純電驅動汽車關鍵技術”課題群進行組織和實施。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世界汽車強國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工作已經走過幾十年的歷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面臨不少技術壁壘。專項實施可以帶動自主技術創新,掌握和突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升我省乃至我國相關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營造產業轉型升級、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和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條件。
我省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應用推廣工作啟動較早的地區之一,但在新一輪的規模產業化競爭中優勢不明顯。專項實施可以帶動我省企業新產品開發工作,促進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培育和發展,支撐實現省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總體發展目標:到2015年,我省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整車及零部件產值達到300億元。
我省汽車產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總體的研發經費投入比重較低,專業人才短缺。專項實施一方面引導地方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鼓勵產學研合作,有利于促進企業研發條件建設和人才培養,進而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和科技強省戰略的實施。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8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6億元,爭取國家資助1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海洋開發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浙江省陸小海大,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港口、漁業、旅游、油氣、灘涂、海島、海洋能等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大陸海岸線和海島海岸線6500千米;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3061個,占全國的41.5%;可建萬噸以上港口的海岸線253千米,占全國30.7%;近海漁業資源持續可捕量96.9 萬噸,占全國27.3%;可再生清潔能源非常豐富,擁有位居全國第一的潮流能資源與第二的波浪能資源。浙江省區位條件十分優越,位于我國海岸線中部,位于長江黃金水道入?,是我國“T”字形經濟帶和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
“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海洋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實施了一批海洋科技項目,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轉化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產品。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海水淡化、海洋裝備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交通運輸、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產業競爭能力明顯增強。以海域使用三項制度為核心,海域資源優化配置和有序利用得到落實,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進一步加大。寧波——舟山港躋身全球第二大綜合港,船舶工業產值居全國第三位,海水淡化規模居全國前列,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等產業迅速發展。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空間,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加快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海洋新興產業,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藥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成為國際海洋競爭的重點。
浙江的海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以及山東、廣東、上海等一些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海洋科技對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新興海洋產業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海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滯后,海洋綜合開發的科技水平以及開發規模有待提高;海洋技術儲備不足,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海洋科技人才總量不足,學術帶頭人和高層次科技人員較少,缺少學科優勢鮮明的海洋大學;海洋資源環境保護任務繁重,防災減災能力亟待加強,科學開發利用海洋、有效促進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能力亟待提高。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必須站在海洋經濟國家戰略的層面謀劃發展,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帶動型轉變,從數量增長型向生態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型轉變,從分散自發型向區域統籌型轉變,從規模擴張向增強核心競爭力轉變;加速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不斷催生海洋新興產業,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要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快速升級、海陸產業互動、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二、總體目標
針對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需求,以滿足我省戰略需求、瞄準海洋科技前沿、廣泛聚集國內外的海洋科技創新資源,有效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創新資源的總量。重點攻克一批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有效提升浙江海洋科技自給率。加快形成海洋科技服務創新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業態。在全面提升海洋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加強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提高海洋科技的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海洋經濟發展關鍵領域,研究開發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項目,建設一批海洋科技的創新載體,轉化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培養一批海洋技術的領軍人才,在科技支撐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凸顯浙江在我國海洋科技、海洋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把浙江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海洋科技創新省份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保障。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大力研究和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臨港科技產業,加快發展海洋工程、港航服務、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資源與其制品、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等海洋新興產業。深化解決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海產品精深加工,海洋災害防御保障、海島保護與開發利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著力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技術服務體系,開發港口資源和推進港口群協調發展關鍵技術。突破沿海港口與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無縫對接和數據共享關鍵技術,提高多式聯運水平。延伸區港聯動、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現代港口物流鏈關鍵技術。支持第四方物流、保稅物流、期貨交割等新興業務融合技術的研究。研究與開發海水淡化裝備、港口機械裝備、海洋環保裝備、海底觀測探測裝備。加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舶工業研發設計與攻關,重點研制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氣船、大眾型游艇及大型船用柴油機及齒輪箱等傳動推進裝置、船用導航及自動化裝置等關鍵裝備。研究大噸位海水淡化膜元件及組器、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的制造技術,開展海水淡化前后處理、移動海水淡化、濃海水規;咝玫燃夹g研究,開發水電聯產、熱膜耦合等海水淡化成套技術和裝備,研究臨港石化工業和核電工業的海水冷卻技術、大生活用海水的生化處理技術。研究主要增養殖生物種質創制、高效健康養殖模式與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強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及高附加值的生化制品、保健食品和天然海產藥物開發。開發海洋溢油、赤潮等有毒藻害、外來海洋生物入侵、船舶壓艙水排放污染、化學品泄漏或爆炸、海底管線毀損等海洋突發事件快速預警預報與應急救治技術。建設海洋信息實時采集、傳輸、處理及可視化立體網絡、應急響應輔助決策平臺和信息快速分發系統。
(二)主攻方向
1.港口航道與近岸工程技術。重點研究海岸帶利用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協調技術。研究生態化港口建設、強潮河口“淺水深用”、港口航道疏浚關鍵技術以及港航水域污染預警系統。研發跨海大橋深水樁基安全防護、沖刷失穩機理及安全控制、主動避碰防撞關鍵技術。研究灘涂圍墾海水混漿地基處理、海洋軟土上建造大型水工建筑物關鍵技術以及滲漏堤壩的快速無損探測、診斷和治理關鍵技術。加強水沙環境變異下浙江沿海灘涂與濕地的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設。
2.港航物流工程技術。重點研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技術服務體系,開發大型港口和集疏運網絡、港口物流、集裝箱射頻識別、港口物聯、港口裝備與節能、港口船舶動態管理等關鍵技術。延伸區港聯動、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現代港口物流鏈關鍵技術。扶持大宗商品新型專業市場流通加工、分撥配送、國際采購、中轉轉關等電子商務及其增值業務發展。研發新型碼頭的配置系統設計和智能調度系統。
3.海洋工程及裝備技術。重點研究海洋探測技術與裝備、海上構筑物建造技術、離岸深水港海工結構物建設技術,加強探測、運載、作業、開采為一體的深海資源探查與開發的綜合作業能力。研發水下運載、作業及通用技術裝備,形成長效高密度電池、水密接插件、水下電機、水下推進系統、液壓系統、機械手等配套通用關鍵部件的自主生產能力。研發海洋環境傳感器、測量儀器、觀測平臺與集成系統等海洋觀測與監測裝備。
4.船舶設計制造技術。重點研究游艇、運動休閑船艇、高速客船、液化天然氣船、大型汽車滾裝船及海洋石油平臺供應船等特種船舶。研發船舶的數字化設計與修造技術,提高建造質量和降低建造成本。研發船舶工程裝備開發技術,推進船用柴油機及齒輪箱等傳動推進裝置、船用導航及自動化裝置等裝備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研發遠洋漁船及裝備技術,設計制造成套加工設備和建造海上漁品“移動工廠”。
5.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技術。重點研究海水淡化用反滲透膜、納濾膜和超濾膜等膜材料、制膜工藝和元件產業化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大型海水高壓泵、高壓循環增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裝備。研究大規模海水預處理技術、后處理技術、節能型海水淡化工藝技術,以及與太陽能、風能、核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的海水淡化工藝等。研究海水淡化膜蒸餾、正滲透等新技術及裝備。研究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海水脫硫和大生活用水等海水綜合利用技術。
6.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及深度開發技術。重點研究海產品凍結保鮮、無硫無害化保鮮、活海水產品物流、集裝箱化等海產品源頭保鮮加工新技術。研究海產品精深加工與高值化利用技術。研究指紋檢測與控制、魚蝦鮮度的表征與評判、藥物殘留分析、海珍品品種鑒定及產品摻假的鑒別等海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加強藥用海洋微生物資源、新型生物活性物質與先導化合物、魚油、海藻(微藻)等功能食品的開發。
7.海洋生態安全保障技術。重點研究近海生態系統、濱海濕地和沿海灘涂養殖區環境與養殖品種安全監測與評估技術,建立水質、沉積物和養殖生物的監測、評估與預警報體系。開展外來物種調查及其入侵生態效應評估,建立區域海洋生物安全評價與監控體系。研究人工上升流技術、海藻修復淺海生態環境的技術、瀕危水生生物救護等典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與修復技術。建立業務化運行的實時立體監測系統。
8.海洋災害防御保障技術。重點研究海洋工程開發環境分析評估和海洋工程腐蝕、污損、疲勞度等在線監測、安全控制技術。研究沿海環境質量、入海污染擴散、海洋自然災害、全球變化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以及涉海休閑、旅游、運動環境的監測、預警和災情評估。開發和建設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應急系統、海洋工程安全海底電纜維護、管線安保應急體系、海上溢油及化學品泄漏重大突發事故應急救助系統。
9.海島保護與開發利用技術。重點研究海島開發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相互協調技術。開發推廣“海洋能源—海水淡化—低碳經濟--植被綠化—島嶼生態”科技興島模式。加強海島集采水與下水處理技術研究,加強島嶼周邊海域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島礁型貝類人工繁育及增值放流技術研究。開展海島人工生態景觀建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推進無人島及周圍海域的資源調查、勘探與評價,開展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再建。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海洋科技的創新,改造提升我省的海洋傳統產業,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海洋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得到優化,海洋裝備、海水淡化、海水養殖與加工等產業迅速壯大,海洋交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產業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通過科技專項的實施,突破一批海洋領域的關鍵技術,獲得一批海洋技術的授權專利,推廣一批海洋共性技術成果,創建一批海洋科技服務平臺,培育一批海洋科技的領軍人才,做強一批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和海洋服務業骨干企業,建設一批海洋科技創新示范工程。通過專項實施的輻射效應,將破解我省海洋發展制約難題,全面推進“兩區”建設任務和省“十二五”的海洋發展目標,實現海洋產業新增直接經濟效益500億元,并帶動我省海洋產業快速發展。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13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8.5億元,爭取國家資助3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5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設施農業與精深加工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設施農業技術)
一、背景和意義
提高農業設施水平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根本途徑。設施農業及農業裝備的發展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改變農民增收方式,以及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也在競相發展設施農業及設施裝備,并朝著智能、安全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目標開展研究,形成相應的核心技術、產品和生產體系。設施農業是涵蓋工程、材料、機件、自動控制、遺傳育種、栽培、管理等多個學科的綜合系統工程,是當今世界各國展示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農業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而農業機械裝備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促進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載體,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業資源充分有效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設施農業及農業裝備的發展,把其作為我省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我省的設施農業規模迅速增長,特別是設施園藝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其發展在我省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目前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設施園藝產業基地,設施栽培面積已從2001年的69.82萬畝,發展到2010年 120萬畝,設施大棚達227.27萬個;畜牧設施養殖也初具規模,全省設施規模養殖比例達73.57%,是確保市場穩定供應的最重要支撐;水產設施養殖面積達到了24萬畝,養殖水體1108萬立方米,產量19萬噸,產值51億元。2010年全省設施農業年總產值 120多億元,平均畝產值達到8000元以上。我省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全省農業機械裝備生產制造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農機工業總產值約為660億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居全國第四位,農機產品出口額居全國首位。2010年我省稻麥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8%。
雖然近幾年來我省設施農業和農業裝備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總的來看,我省乃至全國設施農業、農業裝備的總體水平還較低,科技貢獻率還不高,經營規模有待擴大,設施農產品在產量、品質和產品安全性等方面與國內外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業機械裝備產品競爭力不強,與現代農業發展對各種農機裝備產品的需求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許多關鍵技術問題還有待于研究解決,與之相配套的相關產業還未健全,需進一步挖掘科技的潛力。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以設施農業及農業裝備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為契機,擴大我省設施農業發展規模、改善設施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效益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以設施園藝和設施養殖技術創新為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創新發展機制。通過優化設施結構,完善配套技術,強化生產標準,充分挖掘設施農業生產潛能,實現速度、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平。與此同時,通過聚集省內外農機裝備產業領域的各類科技資源,優化研發條件,重點開展制約我省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的研究,加快我省農業機械裝備領域由過去的跟蹤模仿技術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科技創新方式轉變,促進我省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由農機制造大省向農機制造出口強省的轉變。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對于促進我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目標
與浙江省科技廳“十二五”規劃相一致,圍繞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新技術推廣的需要,結合我省農業產業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在已有研究工作基礎上,通過本專項的實施,優先選擇對我省農業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和重大應用前景的設施農業和農業機械裝備相關產品與技術為突破口和切入點,構建我省設施農業和農業裝備與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體系,并在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示范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使我省設施農業和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科技發展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設施農業方面:圍繞做大做強現代設施園藝產業、畜牧設施養殖和水產設施養殖三條設施農業產業科技鏈,突破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范與推廣三條技術路線的集成創新,主動設計并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重點產業科技創新項目,并通過項目帶動設施農業科技企業、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用科技示范帶動產業提升、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和地方財政增收。
農業裝備方面:圍繞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用物資利用率為目標,開展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與加工、田間作業全程機械化裝備、以及山區林特業等專用機械裝備產品的研制與集成示范。與此同時,在深化農業機械裝備領域“產、學、研、推”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以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設施化技術為重點,突破農業機械裝備先進設計制造與智能化技術,重點研發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裝備、丘陵山地小型輕便作業機械和農林產品智能栽植及采收裝備,以及多功能大田作業裝備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開發規模制種、精確施藥、高效節水及營造林等專用機械,并進行技術集成與示范。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1.現代設施種植產業培育與發展。
2.現代畜牧設施養殖產業培育與發展。
3.現代水產設施養殖產業培育與發展。
4.設施農業基質產業培育與發展。
5.大田作業裝備與設施的研究與開發。
6.丘陵山區多功能農業機械的研究與開發。
7.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開發。
(二)主攻方向
1.現代設施種植產業培育與發展。 圍繞種植主導產業技術升級,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及推廣。蔬菜:新型覆蓋材料、工廠化育苗、專用新品種選育、機械化耕作移栽等設施高效種植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茶葉:茶園耕作、施肥、修剪、采茶、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果品:避雨栽培、噴微灌、果園耕作及采后商品化分級、儲運保鮮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竹筍:蓄水池、輸(送)水管道、噴微灌、病蟲害防治和新型竹林覆蓋材料研制及其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及推廣;ɑ苊缒荆夯|與容器栽培、工廠化育苗、噴微灌、控溫控濕、冷藏保鮮、花卉環保種植及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蠶桑:桑園耕作、桑枝修剪、病蟲防治,桑葉采運,蠶種處理,養蠶大棚、消毒、溫濕度控制、蠶繭初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食用菌:機械化菌倉生產線,菇棚、拌料、控溫控濕、初加工烘干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中藥材:大棚設施、噴微灌等關鍵技術,耕整、播種、植保、收獲等,清洗、烘干、切片等初加工與管家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同時突出新型設施種植作物專用新品種選育和中試、連作障礙克服與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設施作物病蟲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非耕地無土栽培關鍵技術、陸地立體設施種植制度、模式和設施研制及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
2.現代畜牧設施養殖產業培育與發展。圍繞我省畜牧優勢產業,以畜牧設施養殖及其裝備的模塊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標準化為目標,重點開展標準化畜牧養殖場養殖設施及其技術研究。重點轉化推廣自動化液體飼喂系統研制及產業化,畜禽舍全自動新風系統研制及產業化;規模養殖場自動化供給和環境測控系統研制及產業化;飼草種植、收獲與精深加工技術工藝及產業化。適度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標準化畜禽舍,配套供料、供水、供電、防疫設施以及控溫、擠奶、孵化等自動化設施,排泄物處理以及農牧結合灌網等設施。
3.現代水產設施養殖產業培育與發展。重點突破溫室大棚養殖、高標準池塘養殖、海水網箱養殖等核心技術,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養殖設施與核心技術,建立相關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研究自動化環境監控和養殖用水與廢水的水處理劑循環利用技術,配套苗種生產、養殖模式、高效飼料、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南美白對蝦大棚養殖的設施及配套技術;生態節能型蝦類育苗及魚卵曝氣孵化關鍵技術研究。同時加快池塘底部增氧技術、大棚、溫室及其附屬設施、池塘環境又好養殖配套設施、工廠化養殖水凈化處理系統、自動化測控體系和配套養殖技術、深水網箱及其配套設施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
4.設施農業基質產業培育與發展。圍繞不同農作物高效育苗基質,以解決困難地農業土地利用為目的基質、都市綠色高效農產品特種基質、林特產業所需的專用基質和陸地立體設施農業專用基質等5個應用領域,重點開展基質緩沖性材料技術研究、基質緩釋肥料應用技術的研究、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部分替代泥炭的研究,開發出具有“傻瓜化”使用特點的蔬菜穴盤育苗基質產品;農業有機廢棄物在水稻育秧基質中的資源化利用研究;利用圍墾海涂發展高效農產品設施基質研究;低山丘陵土質惡劣區(非耕地)發展優質水果設施基質及其栽培技術研究;陸地立體設施農業專用基質的研究;農業有機廢棄物微生物發酵處理的基質化利用關鍵技術、適合規;幚淼霓r業有機廢棄物的發酵物料配比和基質化發酵所需的菌群,具有植物生長重要的抗病、抗旱、抗澇、抗逆作用的放線菌、菌根真菌、乳酸菌等的開發利用技術研究。
5.大田作業裝備與設施的研究與開發 研發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化等高新技術提升現有的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裝備;研發適應超級水稻精準缽苗育秧和精量稀植的機械裝備,以及高性能超級水稻收獲機械裝備;研發適合浙江省種植地理環境的馬鈴薯等塊莖類旱糧作物塊莖類作物的種植和收獲機械裝備;研發適合浙江省油菜品種和種植制度,技術水平高、性能可靠、損失率小的油菜收獲機械與技術;研發工廠化育苗播種機械裝備和適應不同地理環境的蔬菜秧苗移栽機械裝備;研發能夠對葉狀和果實類蔬菜進行采摘的機械裝備;研發提高水分、化肥、農藥利用率田間管理作業機械裝備與技術。
6.丘陵山區多功能農業機械的研究與開發研發適應丘陵山區小型能耗低、配套比高的丘陵山區種植業機械裝備;研發適合我省山區丘陵環境和經濟水平的茶園種植管理和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研發適合山區丘陵地區的果樹修剪整枝、除草、施肥等果園管理的小型機械與技術;研發用于具有浙江省地方特色的如山核桃和香榧等高大干果樹木的高效、低污染的植保機械。
7.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開發 研發自動化程度、生產效率和精準性高的果蔬產后自動化檢測、分級、包裝等產地商品化處理技術及裝備;研發適用于特定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原料的產地成套加工裝備;研發智能化自動檢測、分級、包裝、儲運等產后畜禽產品商品化處理裝備與技術;研發畜禽產品安全溯源和流通過程的遠距離監控裝備與技術;研發水產品的脫殼、干燥、保質、殺菌等加工處理裝備與技術;研發水產品安全溯源和流通過程的遠距離監控裝備與技術;研發能對農產品中多種殘留的協同、快速、精確檢測技術及便攜式在線檢測裝備;研發能對農產品制品的防腐劑和輻照加工參數進行檢測的裝備與技術。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本專項針對當前我省設施農業和農業裝備產業中的瓶頸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將在現代設施種植、畜牧設施養殖、水產設施養殖、設施農業基質的產業領域、以及農業裝備的研究與開發領域包括大田作業裝備與設施、丘陵山區多功能農業機械、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與裝備等諸多領域獲得創新性技術、產品或設施裝備,與國外技術相比更能有效地解決我省設施農業與農業裝備產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提升我省乃至我國的設施農業及農業裝備生產的科技水平,推動農業科技水平的升級,使我省設施農業及農業裝備產業無論在規;、產業化和國產化等方面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加快由農機制造大省向出口強省的轉變,進而為實現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浙江省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的產業發展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專項研制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或設施裝備在全省乃至全國示范、推廣使用后,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預計推廣使用本專項研制的技術、產品或設施裝備后,可增產20%以上,能源等節約20%以上,農藥投入下降35%,70%產品達到出口質量要求,提高整體經濟效益30%,直接經濟效益將比現有水平提高1.5倍以上,投入產出比達1:15以上。勞動生產率提高10%以上;加溫能耗節省20%以上;主要設施作物產量提高10%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 輻射我國10個以上的省市,面積達100萬公頃以上;可增加產值100億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20億元。
(二)社會效益
專項的實施可有助于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能夠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改革和提高農民收入,為農民新增眾多就業崗位,帶動農民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
專項的實施可有助于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的構建,通過國家級、省級等不同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輻射作用,帶動我省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專項的實施與專項關鍵技術的解決與應用可望大幅度降低我省溫室的能耗,在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節能、節水、節肥、減少CO2的排放、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不僅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阻止環境惡化,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十分顯著。
發展設施農業和農業裝備專項不僅能直接帶動設施農業和農業裝備產業的發展,也將帶動相關的設施工程、信息技術、生物農藥、節水灌溉、儀器儀表、塑料化工、保溫材料等產業的發展,為我省相關行業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縮短我國同荷蘭和美國等世界設施農業和農業裝備發達國家的距離,顯著提高我省乃至我國現代農業技術水平,達到發達國家21世紀早期水平,提升我省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科技領域中的地位。
為實現省政專項的實施, 可為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率達到 70%以上,規模生產的蔬菜、水果、林特、畜禽、水產的主要生產環節和產品初加工等基本實現機械化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以及加快我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裝備與技術的保障,由此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裝備產業對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7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6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設施農業與精深加工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
一、背景和意義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調整農業結構、促進傳統種養殖業升級、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手段,是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效益、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是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支撐。據統計,農業發達國家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3-4:1,工業發達國家80%以上的糧食和50%以上的果蔬實現了工業化轉化,所有工業食品的產值占到整個食品產值的80-90%。美國對農產品的采后保鮮與加工的投入,占農業全部投入的70%,以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的食品加工業成為美國各制造業中規模最大的行業。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發達,傳統農業正在向高效農業過渡,農業區域布局合理,主導產業明晰,已形成糧油和水產、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葉、食用菌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笆晃濉逼陂g,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的地位穩步提高,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區域經濟特色明顯,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新產品開發前景喜人,初步建立了食品的物流平臺,食品機械研發和生產蓬勃發展,數量和質量全國領先。
“十一五”期間,全省組織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重大專項,主要圍繞構建農產品加工技術升級、精深加工產品研制、農產品儲藏保鮮流通技術、加工設備研發等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鏈,開展重要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新產品中試,動植物功能性食品的創制與中試,農產品發酵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農產品精深加工設備研究及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建設,為改善我省人民的膳食結構和食品工業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保障。專項實施5年來,共立項413項,支持研究經費2.55億元,其中爭取國家經費1.24億元,省財政撥款1.3億元。畜禽、水產、果蔬、林木、毛竹、茶葉、食用菌、糧油等大宗特色優勢農產品增值加工及傳統產業提升;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與應用;農產品發酵工程技術;主要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及關鍵設備研制等四大領域加工產業科技鏈取得長足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但是,國際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科技呈現出新的趨勢:如原料品種專用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工裝備智能化、生產能力規;、資源利用高效化、質量體系標準化、能源利用低碳化、物流生產專業化等。與之相比,我省的農產品加工還是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如企業整體的科技水平不高,產品精深加工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傳統加工業的機械化程度還較低,有待開發新的加工生產線,節水減排技術和節能降耗技術體系遠未形成,集成度更低,加工品的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以及生產過程中質量安全控制技術也亟待提高等等。因此,進一步加大力度組織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專項,對于推進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和壯大縣域經濟都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按照“突破關鍵技術、創制重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服務民生產業”的基本思路,緊緊圍繞制約我省農產食品精深加工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聚集優勢資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緊迫性的產業共性關鍵技術與重大產品產業化開發研究為突破口,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一)組織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重大研發150項以上,研發150個以上新產品、新裝備、新工藝,制訂50個以上企業和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申請或獲得200項以上專利,部分關鍵技術和設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二)發展800家以上企業科技研發機構、培育800家以上創新型科技龍頭企業;
(三)打造一支300人以上規模的產業科技創新隊伍,其中具有國內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人以上,中青年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50人以上,規模以上企業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0人以上。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圍繞糧油戰略產業和10大傳統農業主導產業,主攻10大關鍵技術難題:
1.畜禽產品加工及副產品利用關鍵技術
2.水產品加工新技術及功能性產品研制
3.糧油深加工關鍵技術
4.果蔬加工新技術、新工藝
5.茶葉加工及茶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6.竹木深加工及高效利用技術
7.食藥用菌、桑蠶及中藥材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
8.農產品物流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9.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研制
10.農產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及風險評估
(二)專項實施的主要方向
1.畜產品
主攻方向1:新型肉禽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調理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研發肉制品調色、調味、調香所需的天然綠色配料的加工技術;開發L-carnitine、硫酸軟骨素、動物脂肪酸改性技術;提高特色肉制品品質、安全性與裝備水平及產業化技術。
主攻方向2:功能性乳制品開發及關鍵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高品質仿生母乳配方奶粉、特殊生理體質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以及不同年齡人群的功能性奶粉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高通量益生菌菌種篩選、培養、發酵及在乳制品應用技術;開發功能性液體奶及含乳飲料等技術與產業化。
主攻方向3:畜禽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畜禽皮張、內臟、骨骼、羽毛、蛋等主要副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研究,提升動物性低值資源的高值利用水平。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建立畜產品加工新技術12項,研發重要新產品12個,制定行業、企業標準5項,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主要畜產品的原料綜合利用率提升5%以上,畜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
2.水產品
攻關方向1:特色水產加工新技術及設備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遠洋魚類及其它重要魚類超低溫快速凍結新技術、設備并進行集成;海洋中上層魚類和大宗淡水魚保鮮加工利用新技術,開發配套設備及高附加值產品;研究甲魚冷凍調理食品及即食方便食品加工技術。
主攻方向2:水產品活性成分研究及功能食品開發
擬解決技術問題:研究水產品生物活性物質的制備、分離、純化技術,重點研制海洋生物肽、多糖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制品,珍珠功能性材料及產品。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開發水產品加工新技術10項以上;研發新產品10個以上,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研發的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糧油產品
攻關方向1:大米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重點研究大米和米胚中提取分離制備大米蛋白、活性多肽技術;從米糠生產高純度米糠蛋白和高質量米糠油;谷維素和阿魏酸等系列產品的加工工藝。
攻關方向2:油料加工及新產品開發
擬解決技術問題:菜籽、油茶和茶籽精深加工利用技術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食用油抗氧化保存新技術;非食品用途油脂新產品開發。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完善糧油品質質量安全體系,保障我省糧油的消費安全。開發新的加工技術10項以上,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建立食用油生產線5條。
4.果蔬產品
攻關方向1:果蔬加工新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重點開發果蔬NFC果汁和濃縮果汁產品的品質改進及其二次加工產品;果蔬產品低防腐或無防腐劑腌制蔬菜新技術;果蔬糖果制品的新型加工技術和關鍵裝備;柑橘類果實、青梅、枇杷、藍莓等特產的深加工和副產物利用技術;開發功能食品原料關鍵技術。
主攻方向2:果蔬加工新工藝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重點研發果蔬罐頭加工節水減排和脫水加工節能降耗成套裝置并進行產業化示范;開發節能型果蔬干燥技術與關鍵裝備。
主攻方向3:森林特產食品加工新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重點開展筍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其設備研制;筍殼及山核桃蒲殼綜合利用技術;香榧、山核桃精加工關鍵技術及脫蒲機械、數字控制炒制機械的研制。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開發新產品12個;主要產品的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實施新的節能減排技術5個以上,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果蔬加工產品安全合格率達到90%以上,筍殼、果蒲等利用率達到30%。
5.茶及茶產品
主攻方向1:茶葉自動化連續化加工技術及裝備研發
擬解決技術問題:重點開展茶標準化自動化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節能環保型連續化茶葉加工新設備研制,風味茶飲料的研發與品質保持技術。
主攻方向2:茶資源全價利用及跨界產品開發
擬解決技術問題:茶葉功能性成分綠色制備與高附加值新產品開發,茶產品在相關食品中應用研究。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研制新設備5-7臺(套),開發新技術,10項,開發新產品4-6個,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建立示范生產線4-5條。
6.竹木產品
主關方向1:速生材增值加工利用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速生材功能性改良關鍵技術;速生材高附加值加工技術及新產品開發;木材加工剩余物制備功能材料關鍵技術。
主攻方向2:竹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
擬解決技術問題:開展高性能竹質材料制造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竹材連續化整形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研制;無醛型竹質復合材料制造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納米技術在竹材加工中的應用技術研究。
主攻方向3:竹木化學加工利用技術
擬解決技術問題:竹材化學加工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木材提取物及精油生產技術及產品開發;優質炭、醋液聯產技術;木竹材環保型膠粘劑、阻燃劑研發。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開發新產品10種以上,木竹材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以上,建立中試示范生產線5-8條。
7.食藥用菌、中藥材及桑蠶產品
主攻方向1:食藥用菌快速深層發酵、多糖規;咝Х蛛x和功能成分分離提取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珍稀食藥用菌快速深層發酵及功能成分分離提取新技術;食藥用菌多糖的徑向流色譜等高效分離新技術;靈芝、金針菇、猴頭菇、平菇等功能成分及其系列新產品研發與產業化技術。
主攻方向2:桑蠶資源非絲綢用途的利用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桑葉、蠶蛹資源的加工技術及新產品開發;利用蠶蛹生產蛋白肽、蠶蛹油。
主攻方向3:中藥材產地加工技術與工藝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中藥材產地加工和飲片加工一體化技術研究;鮮藥加工保鮮新技術;微波干燥加工及設備研制;菊花、白術、麥冬等“浙八味”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和健康產品的研發。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開發新產品10種以上,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以上,建立生產線5-8條。
8.農產品物流
主攻方向1:果蔬物流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與示范
擬解決技術問題:果蔬產地快速預冷技術及其設備研制;研發果蔬物流期間減振防振和防熱防凍等技術;研究果蔬物流期間溫濕度精確控制及產品品質與損耗的調控技術;進行技術裝備集成示范。
主攻方向2:水產品物流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
擬解決技術問題:水產品物流品質劣變與損耗的控制技術;優化水產品速凍和微凍工藝及配套裝備開發;水產品無水;钸\輸的工藝參數與相關裝備研發;相關裝備技術集成示范。
主攻方向3: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研發及其設備研制
擬解決技術問題:基于多傳感器的農產品追蹤與溯源信息采集技術;基于多通道通信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傳遞與交換技術;基于互聯互通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技術;相關技術集成示范。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研發物流核心技術,10項,研制物流關鍵裝備2-3件,開發物流信息系統1-2套,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形成農產品現代安全物流技術體系,使物流損耗率比原先下降1/3以上。
9.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
攻關方向1:農產食品加工前處理及成套設備研發
擬解決技術問題:農產食品罐藏、干制、速凍、腌制、清洗的前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研制;食品和各種包裝裝備研發與示范。
攻關方向2:高效節能殺菌裝備研發
擬解決技術問題:高效節能連續化食品熱殺菌裝備研制關鍵技術;新型食品“冷”殺菌裝備與食品加工減菌裝備研制關鍵技術。
攻關方向3:新型竹木加工裝備研制
擬解決技術問題:速生材增值加工利用裝備研發與集成材全自動生產加工設備研制關鍵技術;竹材高效分絲設備、竹材連續化整形裝備研制關鍵技術;空心杉木刨花板寬幅面連續成型技術與關鍵設備等開發與應用示范。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研發農產品干燥、冷凍及罐藏成套裝備各1套,農產品物流及安全裝備4臺,竹木加工關鍵設備5臺,申請專利20項。
10、農產品質量安全
主攻方向1:農產品檢驗檢測技術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動植物激素、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及轉基因成分等快速檢測技術;速測產品性能評價技術;多殘留精準檢測技術;未知成分和疑難物質篩查和與確認技術和高效前處理技術。
主攻方向2:風險評估與標準研究
擬解決技術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框架體系研究;基礎技術方法引進和基礎數據庫建立;污染物風險評估和預警及限量標準研究,標準體系及其基礎研究。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開發速測產品10個,建立多殘留精確檢測方法8個和溯源檢測方法2個,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0項,研制標準物質2個,制定標準20項。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分析:有望獲得若干個具有知識產權的農產食品加工新技術和新產品,支持本領域的急需,產品投放市場后將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并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預計到2015年,科技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以上,實現利稅200億以上;加工產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左右,精深加工新興產業產值占食品工業總產值20%以上,單位產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1.7:1。
社會效益分析:支持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裝備研究為農業生產服務,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解決農產品的出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所開發的新裝備和節能減排技術對提高我省及我國的食品加工技術具有示范作用。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9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7.2億元,爭取國家資助0.5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3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
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專項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十一五”期間,我省在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重大專項領域,如傳染病防控技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慢性病與傷害防制技術、外科診斷和治療技術、惡性腫瘤診斷和治療技術、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技術和生殖健康技術、老齡化和衰老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和職業病防治技術、中醫藥防治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新績效,成效顯著。但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公共衛生安全還不能完全適應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保障的要求。代謝病、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仍處在較高水平;重大傳染病、精神疾病、致盲性疾病、衰老性疾病、環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食品安全事件、各類傷害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應急處置水平尚有待提高;重大基礎醫療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產品的引進與研發還有待加強;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有待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手段有待進一步完善。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加強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研究,保障與提升全省人民健康水平的關鍵時期,F代科技發展趨勢顯示,未來醫學將更加重視整體醫學觀和有關復雜系統的研究,重視轉化醫學與 “4P”醫學理念的推行,即預防性(Preventive)、預測性(Pr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因此,應用現代醫學科技發展最新成果,繼續開展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的研究,進一步提高疾病防控技術水平,對提高人口質量,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構筑和諧社會均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總體目標
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浙江省科學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浙江省“十二五”社會發展領域科技規劃》和《浙江省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規劃為依據,結合我省重大與高發疾病的實際情況,在“十二五”期間針對重大傳染病、代謝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致盲性疾病、衰老性疾病、傷害、環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和出生缺陷等重大與高發疾病等進行攻關,重點研究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查和診斷、中西醫綜合治療和控制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等。課題設置上秉承繼承和發展、創新與引領、疾病預防與臨床診療相結合的原則,遵循“4P”醫學、轉化醫學的先進理念,在“十二五”末力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技術和方法,引進消化吸收并創新一批國際、國內先進醫療設備、技術與材料。
計劃到2015年,申請或獲得60項以上發明專利和10項以上省級科技獎;研發5個以上疫苗和試劑;形成15項以上共性關鍵技術;起草5項以上國際、國內或行業標準、規范、規程。
通過本專項的實施,全面提升我省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水平,應對重大傳染病的應急和綜合防控能力顯著提高;提高代謝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衰老性疾病、環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和出生缺陷的預防和早診早治能力,重癥乙肝和結核病患者病死率下降10-20%;在器官移植、外科微創、視覺健康和致盲性疾病防治技術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8歲,接近國際中等發達地區水平。
三、擬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主攻方向
(一)擬解決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圍繞重大高發疾病的早期診斷、預防、治療和控制技術難題,重點開展高通量、快速、靈敏、特異、經濟的早期篩查和早期診斷的影像、檢測技術及其相關試劑研發,開展重大高發疾病的預防、治療和控制技術及相關產品研發。
(1)傳染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預警、預防和治療、控制技術以及療效監測和疾病預后相關的診斷試劑開發
(2)重大高發慢性病的早期診斷、預防、治療和控制、技術,個體化治療以及療效監測和疾病預后相關的診斷技術
(3)腫瘤的早期篩查診斷和預防、治療、控制技術,以及療效監測和疾病預后相關的診斷產品開發
(4)精神及神經疾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預防和治療、控制技術
(5)致盲性疾病和功能性眼病的早期篩查診斷和預防、治療、控制技術
(6)衰老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抗衰老新技術、新方法與新產品開發
(7)傷害的預防、治療和控制技術
(8)環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的早期篩查診斷和預防、治療、控制技術
(9)出生缺陷的防治新技術及生殖健康的新技術新方法
(10)重大高發疾病的中醫藥防治技術
(11)生物治療關鍵技術、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
(二)專項主攻方向
1.重大傳染病防治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技術的研究
針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新的流行特征,及隨著海洋經濟戰略的實施,各類新發突發再發傳染病對我省人群健康產生的新威脅,通過對重大和新發突發再發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檢測、監測預警、流行規律、早期診斷、臨床救治、疫苗研發、關鍵前沿技術以及相關防控產品的研發,提前部署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新發感染率、發病率和病死率,顯著增強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和綜合防控能力。
2.代謝病、心腦血管等重大慢性病防治技術的研究
根據《浙江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業務技術報告(藍皮書)》,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病等重大慢性病已對本省人民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針對其發病率逐年升高的現狀,多學科相結合開展相關疾病的早期防控、診斷、治療、康復技術的應用研究。探索心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等新技術和方法。開展基于轉化醫學的代謝病、心腦血管等相關疾病的個體化治療和群體化干預綜合技術研究,建立規范化的綜合治療技術體系,提高我省代謝病、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3.惡性腫瘤預防、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研究
針對我省常見惡性腫瘤,應用現代醫學與生物信息學技術篩選有效生物標記物,用以腫瘤早期診斷、預后和療效評估,達到早期篩檢癌前、早癌患者和分層個體化治療目的。研究惡性腫瘤危險因素評估、個體和群體相結合的干預技術,創新治療方法與手段干預阻斷惡性腫瘤發生發展,提高生存率。
4. 精神與神經疾病防治技術的研究
針對抑郁、精神分裂癥、癲癇等重大精神與神經疾病及認知障礙進行流行病調查,探索其形成機制與模型。綜合采用分子生物學、行為學、神經電生理學、核磁共振等多種技術手段,研究重大精神與神經疾病及認知障礙的病理機制,建立客觀評估指標,形成診斷技術體系,實現人群的早期篩查,指導早期干預。通過對重大精神與神經疾病及認知障礙的社區綜合防治模式的研究,提升我省精神與神經疾病及認知障礙的整體防治水平。
5.致盲性疾病和功能性眼病防治技術的研究
針對白內障、角膜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常見致盲性疾病和屈光不正、干眼、視頻終端綜合征等功能性眼病,研究基于基因治療、光電技術、再生醫學、先進材料、納米技術、移動數字技術等多學科交叉技術的診療新方案、新技術、新產品,顯著提高我省重大致盲性眼病和功能性眼病的診療水平,進一步降低我省常見、重大致盲性疾病和功能性眼病的致殘率、致盲率。
6.抗衰老技術的研究
針對我省老齡化趨勢加快,人群老年癡呆癥、帕金森綜合癥、骨質疏松等衰老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等問題,多學科相結合開展抗衰老技術、方法與產品的研究。通過轉化醫學的手段,積極將研究成果應用于防止早衰和衰老性疾病的早期診斷、群體預防、干預治療,提高衰老性疾病的診療水平,從而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
7.外科診斷和治療新技術的研究
針對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等多種疾病及損傷性疾病,采取外科新技術與新療法,提高外科診斷和治療技術。加強器官移植應用領域及方法的創新與推廣,拓展供器官來源,治療終末期疾病及多器官衰竭,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長期存活率和生活質量。開展微創診治技術的研究,拓展微創外科與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取得一批標志性的研究成果。
8.環境危害因素所致相關疾病的風險評估及防治技術研究
針對我省存在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與職業衛生現狀,開展食品安全預警、重要污染物與環境有害因素的流行病學、致病機理研究及相關健康風險評估,建立我省主要環境有害因素基礎數據庫,為我省公共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研究相關健康危害的發生機理、生物標志物建立與驗證、早期診斷方法和健康監護技術,研究開發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的識別與監測技術、重點行業職業危害預防控制技術和應急處置技術,制訂或完善食品安全、環境和職業衛生標準,開展職業衛生管理體系架構研究,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監測水平,降低環境污染物與職業毒物所致的人群健康危害。
9.優生優育和生殖健康技術的研究
針對我省出生缺陷仍較高發,生殖健康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的現狀,將重點研發優生優育(工作重心前移和集約化)新技術與新方法,嚴重出生缺陷的篩查新技術、早期干預與治療新技術,提高本省優生優育工作水平和效率,降低或減輕出生缺陷和先天代謝/遺傳性疾病的危害。同時,將重點開展重大婦女疾病和圍產期疾病防治技術研究,維護生殖健康,保障出生人口質量。
10. 重大與高發疾病的中醫藥防治技術的研究
針對中醫藥治療具有優勢的急、慢性疾病,如腫瘤、癌前病變、血液免疫性疾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骨關節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炎性腸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與高發疾病,采取病證結合研究模式,探求中醫藥治療重大與高發疾病的有效切入點,抓住早期干預環節(癌前病變、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中西醫聯合優勢互補環節(腫瘤、血液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骨關節病等)、預防反復發作環節(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炎性腸病等)及其他關鍵環節,開展深化研究。通過專項實施,重點解決重大疾病中醫藥干預關鍵環節、應用時機、有效的治療方案等科學問題。
11.生物治療關鍵技術、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的研究
圍繞惡性腫瘤與重大傳染病等重大高發疾病,開展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生物治療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轉基因動物模型的構建、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產品及代用品的研發與產業化,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增強我省重大與高發疾病生物治療制品、生物活性材料及生物治療關鍵技術研發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部分關鍵技術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核心技術及關鍵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形成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四、預期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1.提高我省的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傳染病、代謝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致盲性疾病、衰老性疾病、傷害、環境危害因素所致相關疾病和出生缺陷等重大與高發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降低致殘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使我省在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科研能力進一步加強,確保我省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并在部分領域形成重大突破,獲得多項發明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五、經費概算及籌措
完成專項實施目標預算資金5億元,其中項目承擔單位自籌及地方配套1億元,爭取國家資助3億元,省財政擬安排資金1億元。省財政和國家資助經費按省和國家有關經費文件規定?顚S,用于相關研發活動補助。